我不是餓,是心在餓 ——情緒性飲食為什麼會失控?

avatar

陳韋汝

醫療衞生界
作者:

陳韋汝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為什麼我們會「越難過越想吃」?

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心情不好、壓力大,或是孤單時,會突然想吃甜食、炸物或飲料?

其實那不是真的餓,而是你的大腦在找安慰。 當我們吃高糖、高油的東西,大腦會釋放「多巴胺」,

這種化學物質會讓人短暫覺得開心、放鬆。久了之後,大腦就會記得:「只要我心情不好,就去吃點東西吧!」
於是就出現了那個熟悉的循環:
情緒低落 → 吃東西 → 暫時舒服 → 自責 → 再吃。 

長期下來,不只是變胖而已,還會影響代謝、睡眠,甚至讓情緒更容易失控。
有些研究也發現,情緒性飲食常常跟憂鬱、焦慮、肥胖連在一起,變成「越吃越難過,越難過又越想吃」的惡性循環。 

睡眠不足更是「幕後黑手」。

睡不好時,大腦控制慾望的能力會下降,所以更容易嘴饞。

相反地,如果你有規律運動、睡得好,這種「想吃」的衝動就會減少。 

有時心情不好、壓力大,或是孤單時,會突然想吃甜食、炸物或飲料?

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情緒性飲食?

這可以用三個步驟簡單自我檢查 

  1. 想一想自己何時特別想吃東西例如:加班壓力大、吵架後、深夜滑手機時?如果每次都是這些情況,可能是情緒在作祟。 分辨「肚子餓」還是「心在餓」?
  2. 真正的餓是慢慢出現的,會感覺胃空空的;但情緒性飢餓通常來得突然、很急,而且只想吃特定的東西。 
  3. 試著記錄一週的情緒與飲食
     每天簡單寫下三欄:「當下心情」、「吃了什麼」、「吃完後感覺」。
     如果常看到「壓力 → 吃 → 罪惡感 → 再吃」,那就要小心了。 (如果出現暴食或吃到失控的情況,記得找醫師、心理師或營養師協助,別自己硬撐。) 
每天簡單寫下三欄:「當下心情」、「吃了什麼」、「吃完後感覺」。

怎麼改善?三招讓你慢慢找回主導權

練習「正念飲食」 

所謂「正念」就是學會慢下來、覺察自己。吃東西時放慢速度,專心感受味道、香氣和口感。
問問自己:「我現在是真的餓嗎?還是只是需要安慰?」很多人只要這麼做,就能少吃一半。 

改變想法的「認知技巧」 

當你心裡出現「反正今天都破功了,乾脆放棄」時,試著換成:「這一口不代表失敗,我明天再開始就好。」也可以找替代行為——例如散步、泡澡、深呼吸、打給朋友聊天。只要能幫助你釋放壓力,就算沒吃,也能讓心舒服。 

穩定作息與活動量 

睡不好會讓食慾中樞暴走。
所以: 

  • 睡前兩小時不要滑手機、不要吃宵夜。
  • 固定時間上床與起床。
  • 每天動一動,哪怕只是快走 20 分鐘。

另外,飲食上也能幫忙:

  •  每餐吃足蛋白質(豆、魚、蛋、肉)和蔬菜。想吃零食時先喝水或吃水果,等十分鐘再決定。
  • 把餅乾、巧克力收遠一點,不要讓它天天出現在眼前。


吃東西時放慢速度,專心感受味道、香氣和口感。

改變是有步驟的,不是一夕之間

  • 第1~2週:開始察覺「想吃」的衝動,罪惡感會減少。
  • 第3~4週:能延遲衝動、減少暴食。
  • 第5~8週:情緒更穩定,睡得更好,體重也慢慢改善。

如果你已經發現自己常常因情緒而吃、甚至控制不了,不代表你失敗了,而是你的身心在提醒你:「我需要被照顧。」
 

情緒性飲食不是懶惰,也不是意志力差。
它只是在告訴你——你正在用食物安慰自己的心。
學會覺察、慢下來、照顧好睡眠與情緒,你就能讓「吃」回到真正的目的:滋養,而不是逃避。 

下一次當你想打開冰箱時,試著問問自己:「我真的餓了嗎?還是只是需要一點安慰?」
這一問,就是改變的開始。 

學會覺察、慢下來、照顧好睡眠與情緒,你就能讓「吃」回到真正的目的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瑞士網紅Cristinagheiceanu靠 AI「 ChatGPT」,一月狂瘦 7 公斤!
avatar
藍莓卷
糖尿病管理的新時代
avatar
陳韋汝
年輕不等於健康
avatar
林昌琦
高血脂是血管裡的「不定時炸彈」,你還在輕忽嗎?
avatar
陳韋汝
你正在忽視的健康危機—糖尿病前期是血管的隱形殺手
avatar
陳韋汝
身體的內臟脂肪有多可怕?
avatar
林昌琦
洋氣的「中產麻辣燙」——哈佛蔬菜湯
avatar
藍莓卷
二尖瓣脫垂是什麼?
avatar
林昌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