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健康
當情緒低落、壓力大時,我們常以食物尋求安慰。情緒性飲食不是嘴饞,而是心在餓。學會覺察情緒、練習正念飲食與穩定作息,才能重新找回對「吃」的主導權。
談到心血管疾病,大家最常聽到的風險因子是「壞膽固醇」LDL。然而,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還有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脂蛋白(a),簡稱 Lp(a)。這個鮮少被檢測的血脂成分,可能是許多年輕患者心肌梗塞或中風的幕後黑手。
粒線體是細胞裡的「發電機」。隨著年齡增長,它逐漸失效,讓人變得疲倦、代謝變慢。研究發現,透過運動、睡眠與飲食調整,就能為細胞重新「充電」,延緩老化腳步。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努力節食一個月,體重減了3公斤,卻沒過多久就全回來,甚至更重?許多人以為是自己「意志力不夠」,但真相卻是方法錯了。因為你減掉的不只是脂肪,還包括了身體最重要的「代謝引擎」──肌肉。 這也是為什麼醫界近年不斷強調:減重不該只看體重,而是要同時「減脂肪、增肌肉」,這才是真正長久不復胖的健康之道。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都市裡繁忙的腳步,速食與外賣充斥,加上同儕壓力,許多人由於對健康形象的誤解,可能只會過度關注體重和體型,而忽略了體內脂肪的分布。特別是內臟脂肪,也就是脂肪儲存在腹腔裡,圍繞著主要器官,如肝臟、腎臟和胰臟的四周。即使體型外觀正常,內臟脂肪過度囤積,仍可能對健康構成重大威脅。本文將探討內臟脂肪的疾病生理意涵、成因及相關的徵兆。
根據文獻報告,糖尿病是全世界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與身體如何處理葡萄糖(血糖)有關。全球有將近5億人罹患糖尿病,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而且這一數字還在持續穩定上升中。糖尿病不僅對人的整體健康構成威脅,還會大幅度增加心血管以及腎臟疾病等併發症的風險。因此,及早辨識糖尿病的徵兆至關重要,不在可以實現早期診斷、介入,並且藉由改善生活方式,降低後續健康問題的風險,可以大幅度的改善預後。本文章將探討如何早期發現糖尿病,相關的疾病生理、成因與常見的徵兆。
在便利商店或超市的貨架上,「零卡」、「無糖」、「無熱量」的飲料越來越受歡迎。許多人為了控制體重、避免糖分,選擇這些標示「無糖」的茶、咖啡、氣泡水甚至手搖飲。然而,無糖飲料真的完全「無害」嗎?還是其中隱藏了我們沒注意到的健康風險?
「每天一杯紅酒,有益心臟健康」——這句話幾乎成了保健界最常被引用的口號。但多年來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事情並沒有這麼單純。紅酒的健康價值,其實來自葡萄本身,而不是酒精。一旦飲用過量,酒精的毒性將全面掩蓋那一點點的好處。
心律不整是指心臟不規律的跳動,可能表現為心跳過快、過慢或不規則。這種情況並不總是意味著心臟有嚴重的問題,但它絕對是心臟健康的重要指標。了解心律不整的疾病生理機制、成因及相關徵兆,對於及早發現和治療相關心臟疾病至關重要。
腎臟主要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廢物,是身體裡一個重要的排毒器官;大家每天排的尿就是由腎臟產生,同時也藉此調整體內水分與電解質的平衡。腎臟病早期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的徵召,臨床上所見,大部分病患都是在完全未先期察覺的狀態下,病情就已經進展到某種程度,不但增加治療的難度與複雜性,更惡化了預後。因此了解腎臟病的早期徵兆對於及時診斷與治療非常重要,本文將就腎臟病初期的徵兆及其潛在意義進行探討。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整形手術已經不是明星的專利,越來越多一般民眾、甚至大學生,選擇透過醫美或手術改變外貌。根據台灣醫美產業統計,近五年整形市場規模持續攀升,雙眼皮、隆鼻、抽脂、隆乳等手術名列熱門排行榜。然而,手術背後的風險,卻往往被「術後美照」和「完美見證」所掩蓋。我在第一線見過太多因整形而悔不當初的案例——這些真相,值得讓更多人知道。
經濟艙症候群通常是指在長途飛行期間,由於空間狹窄、活動範圍局限,造成長時間坐著靜止不動、導致下肢深部靜脈形成血栓,血塊極有可能順著靜脈的血流,回流至肺部的肺動脈造成肺動脈栓塞,一旦發生大面積肺動脈栓塞,多半會造成生命徵象不穩定而產生很高的死亡率。
近年來,一種新興的血脂清除技術——雙重過濾血漿置換術(DFPP,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被視為控制高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新選擇。它透過高科技濾膜,選擇性地清除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和發炎物質,為那些無法靠傳統方法控制血脂的高風險患者提供一線生機。
近年來,一種名為「體外反搏治療」(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 Pulsation, EECP)的非侵入性療法,逐漸受到醫學界的關注。尤其對於糖尿病前期、高血壓、動脈硬化及心臟病風險族群,是一種具有潛力的輔助療法。EECP 是一種非侵入性、無須開刀的循環改善療法,它的原理類似於「替心臟做運動」,幫助血管恢復彈性、促進側枝循環(collateral circulation),進而改善血流、降低心臟負擔、修復受損的血管內皮細胞。
肺癌發⽣率的增加與空氣環境的污染必然有直接的關係,但是⼀般⼤眾都認為空氣污染只會對呼吸系統造成不良的影響。然⽽空氣污染,尤其是PM 2.5的顆粒,是⼀種顯著⼼⾎管疾病相關的環境風險因⼦。持續暴露在被污染的空氣中會極度增加各種⼼⾎管疾病的風險,其中包含了⼼肌梗塞、中風、⼼臟衰竭和⼼律不整。
近日內媒體上報導了一位世界知名的撞球選手,以及數位名醫,發生遺憾的猝死事件。
糖尿病前期不只是血糖稍微升高,而是一場無聲的血管浩劫
你是否曾在健康檢查時發現總膽固醇過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偏高或三酸甘油酯過高,但因為沒有任何不適,便忽視這些警訊?事實上,這些看似無害的數值異常,可能正悄悄埋下心血管疾病的「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在你的體內引爆,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甚至猝死。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卻因為沒有明顯症狀,常常被人忽略。許多患者直到發生嚴重的心血管事件後,才驚覺自己的血脂異常已經存在多年。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探討高血脂如何影響血管健康,並分享真實案例,讓你了解這顆「血管炸彈」的可怕之處!
近期在媒體上見到某政治人物,以及影劇界人士,因為主動脈擴大的相關疾病,接受了外科手術治療或不幸發生猝死的遺憾。其實主動脈擴大只是一個可見的臨床表徵,可以由很多疾病的病理沿革而發生。這些事件也造成社會大眾接受了媒體的報導,卻沒有獲得足夠的背景知識,不由產生無謂的恐慌,經常到門診詢問相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