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地球最古老的動物之一 —— 水母,已在海洋中存活超過五億年。它們憑藉簡約的身體結構、靈活的生命周期,甚至部分種類的「逆齡能力」延續種群,不僅是生態鏈的重要一環,更藏著生命適應的大智慧。
韓國作家白洗嬉於 10 月 16 日離世,享年 35 歲。她生前完成器官捐贈手術,救 5 人。其作品《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曾療癒無數憂鬱症患者。
宋朝前中國無棉被,古人面對零下嚴冬各有辦法。富人穿皮毛、住椒房殿、用銀霜炭;窮人靠麻布衣塞雜草、穿紙衣、燒柴火、睡火炕;特殊群體也有對策,最終憑智慧與堅韌度過寒冬。
2025 英雄聯盟世界賽瑞士輪第二輪,台灣 CFO 以 25:11 擊敗衛冕軍 T1,Doggo 多次單殺建功,JunJia 拿下龍魂與巴龍,現以 2 勝 0 敗聽牌,距八強僅差一勝。
五百多年前哥倫布的誤認,如今在加拿大成真。因加國移民政策寬鬆、印度國內壓力大,印度人憑團結與成熟產業鏈移居,2025 年其在加政壇亦有突破。
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指出,冥想通過引發後設認知改變「感受質」,可催生新體驗或模糊自我與他人邊界。他認為接近自我本質的感受質趨於透明,即「無的境界」,但相關研究因主觀差異難推進。
中法時裝周第三屆「中國服裝好設計」聯合發布秀在巴黎舉行,「時況 | ERA KUANG」攜香雲紗作品登場,香雲紗展獨特魅力,吸引眾多國際嘉賓,全球直播觀看量超 50 萬人次。
移英港人親述現實:樓價平住得舒服成最大亮點,但水電貴、食費高、人工低、稅重、治安差等 9 大苦況,令生活未必及香港如意。
關於因紐特人生活真相:其祖先自西伯利亞遷徙北極的由來,到冰屋搭建竅門、生肉飲食背後的生存需求,澄清一妻多夫傳聞,並且面對現代生活變化與氣候挑戰,展現其獨特生存智慧。
中國年輕人中流行的「首爾病」並非生理疾病,而是赴首爾後對當地街景、體驗的情感依戀,網友紛紛分享眷戀心情,伴隨遊客數增長與免簽政策,這一現象更受關注。
維港海上大巡遊即將於10月25日至11月1日舉行,四大超人氣卡通人物將化身巨型充氣雕塑,沿維港巡遊。市民可在巡遊市集享受多元活動和美食,門票將於9月26日開售。
關於预制菜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從美國第一台快速冷凍機問世,到日本因社會變遷推動其發展,再看中國预制菜的崛起,並探討西貝预制菜事件,展望其未來。
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公佈一張年輕恆星 IRAS 04302 + 2247 影像,因其被原行星盤包裹呈蝴蝶狀得名「蝴蝶星」。此星位於金牛座分子雲,韋伯揭示其塵埃帶等細節,相關研究或助解太陽系形成奧秘。
韓國Z世代掀起「Teto/Egen人格分類」熱潮,以睪固酮與雌激素為靈感,將情緒能量分為果斷(Teto)與感性(Egen)。其爆紅原因包括簡化社交需求、名人效應、流動光譜設計,以及社群媒體傳播,成為年輕人即時情緒表達的新工具。
上海的王先生收到形似金毛犬的奇特植物,查詢後發現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金毛狗蕨。這株兩億年「活化石」因環境苛刻及盜挖瀕危,經鑑定後被捐贈至辰山植物園。警方肯定其行為,呼籲大眾守護生態。
智利巴塔哥尼亞發現晚白堊紀「壓縮耶瑟獸」(Yeutherium pressor)化石,體重 30 至 40 克,與老鼠不同,可能產卵或有育兒袋,食硬植物,約 6600 萬年前滅絕,意義重大。
禿鸛曾是維多利亞時代時尚珍品,如今為易危物種。印度垃圾山有翼展超2米的禿鸛,與拾荒者「協作」,但貧民不敢吃,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1963 年土耳其農夫因追雞發現代林庫尤地下城,其以火山岩建成,18層深達85米,可容2萬人,設施齊全,見證人類適應自然的智慧,現為世界遺產。
考古發現,4600 年前在美索不達米亞,有一頂模仿王子「丸子頭」髮型的黃金頭盔。它於 1927 年出土,兼具美觀與實用,彰顯統治階級地位,同時介紹了美索不達米亞王室歷史。
上班族與學生黨閒暇時不妨觀看這五部高分紀錄片,從《冰凍星球》到《史前星球》,縱覽自然、宇宙與史前世界,輕鬆拓展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