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膠囊
「天然胰島素」蔬菜排行榜前五名新鮮出爐,分別是菠菜、西蘭花、芹菜、西紅柿和黃瓜。這些蔬菜富含膳食纖維或特殊營養物質,能延緩碳水吸收、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搭配簡單食譜,輕鬆幫助穩定血糖。
爸媽口中的「隔夜水有毒」竟是誤解!中國央視的實驗證實,密封保存的隔夜水亞硝酸鹽含量遠低於標準。真正該警惕的是千滾水與長期敞口的水,學會科學喝水才是健康關鍵。
睡前喝牛奶助眠的說法深入人心,但其實牛奶中色胺酸(Tryptophan)含量有限,且腸胃敏感者飲用可能擾眠。建議依自身狀況選擇替代方案,更要注重白天飲食,才能擁有好睡眠。
想澆滅體內慢性炎症,光靠跑步或喝涼茶不夠!做好睡夠6小時、遠離加工食品、定時起身、保持社交等8個日常習慣,搭配科學飲食與節律,能更有效降低炎症指數,讓健康更有保障。
日常飲水選自來水還是純淨水?自來水燒開後安全經濟,水垢無需擔心;純淨水無雜質但成本高,不會導致礦物質缺乏。燒開可減少微塑料,涼白開是多數人的首選,均衡飲食搭配足量飲水更有益健康。
研究顯示,將主食半數替換為全穀物、雜豆和薯類,可使消化道癌症死亡風險降低一半。精製主食因營養流失易致血糖波動、腸道失衡,而三類粗糧能補充營養、穩定代謝,搭配食用簡單可行,是守護健康的有效方式。
68%的失眠與氣血虧損及腸道菌群失調相關,核心因GABA(γ-氨基丁酸)分泌不足。可通過低溫慢煮當歸雞湯、GABA紅豆酒釀等四道驗證有效的食補料理,搭配科學方法補充氣血,改善睡眠,食用前需遵循專業建議。
近些年來,在社交平台上一直流傳「紫菜是塑膠做的」為不實謠言,其韌性源於自身成分、采收茬次和泡發方式,並且塑膠造假無利可圖。紫菜營養豐富,安心食用無需擔憂。
洋蔥含槲皮素等成分具抗炎潛力,然 12 小時清除 60% 炎症因子之說無科學依據。生吃或輕度加熱更能保留營養,搭配多種抗炎食材與健康作息,方為抵禦慢性炎症的有效方式。
秋日新鮮紅薯上市,香甜可口且營養豐富,但搭配不當易引發健康問題。紅薯忌與雞蛋、柿子、冰飲及酒精同食,否則可能導致腸胃負擔加重、胃結石等問題。建議單獨食用或間隔進食,避開變質紅薯,適量攝取更安心。
從中國人早餐選擇切入,對比牛奶與豆漿的補鈣、蛋白質、脂肪等營養差異,給出不同人群選購建議,提醒避開飲用誤區,並建議兩者搭配飲用,以達成營養均衡。
2021年《美國醫學會雜誌》針對32萬亞洲人的研究顯示,亞洲人最佳睡眠時長為7小時,非8小時,睡眠過多或過少均升高死亡風險,並介紹提升睡眠質量的方法,強調以次日狀態判斷睡眠是否充足。
雞蛋的科學秘訣:「溫水下鍋、定時 8 分鐘、冷水急泡」,結合上海交通大學實驗數據,說明此方法可提升剝殼率與營養保留,適合各人群,助力健康早餐。
秋冬做西紅柿燉牛腩,選牛腩或牛肋條,泡後焯水去腥味。爆香材料加白芷、紅茶,小火炖 1.5 小時,牛肉軟爛入味,超下飯。
炎熱天吃冰爽水果、寒冷季嚼軟糯果子雖佳,但胃不好者需克制。鮮棗、柿子、奇異果、山楂因特性易傷胃,不過控制量與食用方式,仍可品其美味、補營養。
開封後的發酵類、高蛋白、高脂肪及半黏稠類調料,若未放冰箱,易因微生物繁殖、脂肪氧化等變質,可能引發腸胃炎、食物中毒等問題,對腸胃、肝臟造成負擔,記得開封後及時冷藏以保健康。
家裡放幾年的茶能否飲用,需看茶葉種類與保存狀況:綠茶12個月內最佳、紅茶2年內適宜、普洱干倉可存5-20年。陳茶可能面臨營養流失、含黃曲霉素等致癌物、引發腸胃不適的風險,文中也給出判斷與保存方法,強調健康優先。
逛超市易被 “零添加” 食品吸引,實則存在認知誤區。食品添加劑如維生素 C、小蘇打等,合規使用可保障食品安 - 全與口感,而 “零添加” 食品可能因無防腐措施變質或高鹽,風險更高。選購時需關注配料表、保質期等,理性看待添加劑。
英國威爾斯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科學家研究 81 名學生 10 週,發現傷風患者吃薄荷糖後警覺性提高,健康人吃也有益。研究還提及傷風正確治癒法,史密斯認為薄荷糖是簡單改善傷風不適的方法。
英國兩項研究推翻「適量飲酒有益大腦」說法:56萬人追蹤顯示,每周多喝1-3杯酒癡呆風險增16%,重度飲酒者風險高41%。治癡呆伴隨的焦慮藥物利培酮,會使中風風險升28%,需在治療與風險間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