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專欄
查看更多香港陽江青年總會第二屆會董會就職典禮於 2025 年 10 月 19 日舉行,匯聚粵港澳大灣區政商領袖及青年精英。活動啟動低空經濟企業評選,揭牌培訓中心,並圍繞標準建設、全運會機遇等議題展開交流,凸顯香港「一國兩制」優勢及青年融入國家戰略的決心。
政府及學術機構真的需要三思而後行好好去保育我們這份珍貴的資產。
在中美貿易戰中,黃豆因其經濟與政治象徵意義成為焦點,但中國通過多元化進口(如巴西、阿根廷)與自主創新,實現靈活應對,展現了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韌性與主動權。筆者透過訪談,不但見證了海南中國農業科學院南繁研究院的技術突破,並看到中國逐步擺脫對美國黃豆的依賴。該研究院的基因改良、智慧農業與蛋白質替代技術,不但提升了中國糧食自給能力,更削弱美國農業影響力。
近期,中美經貿領域的「長臂管轄」博弈備受關注。美國推出多項政策施壓,中國隨即反制,並被指同樣使用「長臂管轄」。美國霸權正遇上前所未見的形勢,現作深入淺出的分析。
柯克遇刺被塑殉道,復仇敘事催化極化;MAGA壯大募款,黨內裂痕擴散;權力真空與正統之爭重塑共和黨走向。
在經歷了「2025大罷免」後,讓台灣民眾見識到,原來藍白的「一級戰將」聯手對應民進黨,竟然是極具戰鬥力與威力。這次以32:0完勝,全數守住立法院所有席位,成為在野陣營第一次出乎外界意想不到的「聯合攻防」獲得大成功。這也讓民進黨首嘗「動員策略」的敗仗。這樣的結果,不只讓在野黨的士氣大增,同時也推動了國民黨內部改革的聲音,鄭麗文打破國民黨「醬缸文化」當選主席,讓我們終於看到「沉睡百年」的國民黨有人睡醒了。
《猛男餐廳》,或許只是開始。
我們正站在一個歷史性的交匯點:全球空天經濟的爆發式增長,與機器人技術從「功能機」向「可信智能體」的範式革命,共同交織成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根據摩根士丹利研究預測,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將突破1萬億美元。這一龐大前景與太空環境固有的高成本、高風險形成強烈反差,而正是這種反差,為機器人技術提供了絕佳的舞台。筆者認為隨著多模態大模型、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以及諧波減速器、行星滾柱絲杠等核心硬件的持續精進,現代機器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環境感知、自主決策與精密操作能力,為其進軍空天領域奠定了堅實基石。
當情緒低落、壓力大時,我們常以食物尋求安慰。情緒性飲食不是嘴饞,而是心在餓。學會覺察情緒、練習正念飲食與穩定作息,才能重新找回對「吃」的主導權。
談到心血管疾病,大家最常聽到的風險因子是「壞膽固醇」LDL。然而,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還有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脂蛋白(a),簡稱 Lp(a)。這個鮮少被檢測的血脂成分,可能是許多年輕患者心肌梗塞或中風的幕後黑手。
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潮水退了,你才知道誰在裸泳。」它用在202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簡直精準到位!當民進黨因貪腐、無能與「大罷免失敗」而聲勢重挫,台灣政壇看似迎來「藍天再現」的契機,一群自詡為「救黨英雄」的藍營政治人物,立刻如鯊魚聞血般蜂擁而出,爭相競逐黨主席寶座。選舉至此,非但沒有展現國民黨的覺醒與改革決心,反而像一面照妖鏡,將這個百年大黨的腐朽、分裂,藍營政治人物虛偽與算計,照得纖毫畢現。
機器人行業正站在歷史性拐點。社會剛需提供了強大的市場拉力,大模型技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智能推力,硬體創新奠定了實現的物理基礎,而檢測認證體系則是確保整個產業在安全、可信軌道上高速發展的護航者。未來,一個由"可信智能體"驅動、覆蓋協作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及各類垂直應用在內的兆級新興產業正在加速形成,並將深刻重塑未來生產與生活方式。
在全球競逐太空與低空經濟的戰略窗口期,粵港澳大灣區正面臨重塑產業格局的歷史契機。據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全球低空經濟規模將突破1.5萬億美元,而中國商業航天市場預計將達到2.1萬億元人民幣。在此背景下,香港的"國際航天創新樞紐"規劃與大灣區的"低空經濟規則體系"構想,需從"雙軌並行"升級為"空天一體"的深度融合,以構築難以複製的綜合競爭優勢
2025年10月,全球礦業巨頭必和必拓(BHP)宣布,自第四季度起對中國的鐵礦石貿易將採用人民幣定價結算。這一轉變,是中國在大宗商品定價權爭取過程中一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突破。
關於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本地大學與「專精特新」企業協同發展,共同支撐北部都會區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戰略構想,筆者認為關鍵在於構建一個環環相扣、生生不息的創新生態系統。此系統應以實驗室的原始創新能力為源泉,以大學的人才與基礎研究為根基,以「專精特新」企業的市場洞察與工程化能力為轉化通道,最終在北部都會區實現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
AI不張揚,卻已悄然改變人們的生活節奏、工作模式與價值觀。只要市民願意學習、適應,並保持批判思維,便能在這場科技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2025 年 10 月,在我國新疆旁的兩個鄰國,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再度爆發激烈衝突。這場國與國的戰火根源,可追溯至一個多世紀前帝國主義劃下的邊界線,杜蘭德線(Durand Line)。
中美貿易戰走到了新的階段。這一次,中國不再是被動挨打的一方,而是從「資源」與「航運節點」兩個戰略要害,向美國發出精準反擊;而特朗普則搬出波音這張牌,企圖以零組件斷供來施壓。故此可預見這一回合的中美攻防,牽動的就不只是關稅與貿易額的對決,而是全球供應鏈的主導權之爭,同時也很遺憾地揭開了未來沒有贏家的結構性重組的序幕。
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與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的戰略背景下,香港「北部都會區」正面臨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向制度規則「軟銜接」的歷史性跨越。面對「一國兩制三法域」獨特格局下的制度性摩擦,北都亟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深度融合工信部「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體系,構建跨境產業協同新範式。這不僅關乎香港本地的產業升級,更承載著為國家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提供制度試驗場的重要使命。
近期數周,美中兩國大量新的貿易措施,令不明其中者眼花眼花繚亂,本文把相關政策梳理,隱約看到特朗普的黔驢之技?九月中以來,特朗普總統又暗示將在韓國 APEC 會議期間或與中國領導人見面,卻在此接連拋出多項打壓性貿易措施,引發外界質疑重施「談判籌碼」的慣性策略。梳理近月美國一系列舉措的時間軸與核心目的,可清晰窺見其施壓邏輯,而中國的反制則體現「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務實智慧。
202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表面上是黨內領導權之爭,實質上是該黨路線與定位的再確認。作為觀察兩岸政治的媒體人,我認為這場選舉的關鍵,不在誰能當選,而在當選者能否突破國民黨長期以來的兩大困境:一是兩岸論述的空洞化,二是政黨結構的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