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觀察
近期,中美經貿領域的「長臂管轄」博弈備受關注。美國推出多項政策施壓,中國隨即反制,並被指同樣使用「長臂管轄」。美國霸權正遇上前所未見的形勢,現作深入淺出的分析。
在經歷了「2025大罷免」後,讓台灣民眾見識到,原來藍白的「一級戰將」聯手對應民進黨,竟然是極具戰鬥力與威力。這次以32:0完勝,全數守住立法院所有席位,成為在野陣營第一次出乎外界意想不到的「聯合攻防」獲得大成功。這也讓民進黨首嘗「動員策略」的敗仗。這樣的結果,不只讓在野黨的士氣大增,同時也推動了國民黨內部改革的聲音,鄭麗文打破國民黨「醬缸文化」當選主席,讓我們終於看到「沉睡百年」的國民黨有人睡醒了。
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潮水退了,你才知道誰在裸泳。」它用在202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簡直精準到位!當民進黨因貪腐、無能與「大罷免失敗」而聲勢重挫,台灣政壇看似迎來「藍天再現」的契機,一群自詡為「救黨英雄」的藍營政治人物,立刻如鯊魚聞血般蜂擁而出,爭相競逐黨主席寶座。選舉至此,非但沒有展現國民黨的覺醒與改革決心,反而像一面照妖鏡,將這個百年大黨的腐朽、分裂,藍營政治人物虛偽與算計,照得纖毫畢現。
2025年10月,全球礦業巨頭必和必拓(BHP)宣布,自第四季度起對中國的鐵礦石貿易將採用人民幣定價結算。這一轉變,是中國在大宗商品定價權爭取過程中一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突破。
2025 年 10 月,在我國新疆旁的兩個鄰國,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再度爆發激烈衝突。這場國與國的戰火根源,可追溯至一個多世紀前帝國主義劃下的邊界線,杜蘭德線(Durand Line)。
中美貿易戰走到了新的階段。這一次,中國不再是被動挨打的一方,而是從「資源」與「航運節點」兩個戰略要害,向美國發出精準反擊;而特朗普則搬出波音這張牌,企圖以零組件斷供來施壓。故此可預見這一回合的中美攻防,牽動的就不只是關稅與貿易額的對決,而是全球供應鏈的主導權之爭,同時也很遺憾地揭開了未來沒有贏家的結構性重組的序幕。
近期數周,美中兩國大量新的貿易措施,令不明其中者眼花眼花繚亂,本文把相關政策梳理,隱約看到特朗普的黔驢之技?九月中以來,特朗普總統又暗示將在韓國 APEC 會議期間或與中國領導人見面,卻在此接連拋出多項打壓性貿易措施,引發外界質疑重施「談判籌碼」的慣性策略。梳理近月美國一系列舉措的時間軸與核心目的,可清晰窺見其施壓邏輯,而中國的反制則體現「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務實智慧。
202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表面上是黨內領導權之爭,實質上是該黨路線與定位的再確認。作為觀察兩岸政治的媒體人,我認為這場選舉的關鍵,不在誰能當選,而在當選者能否突破國民黨長期以來的兩大困境:一是兩岸論述的空洞化,二是政黨結構的僵化。
香港第八屆立法會選舉臨近,政壇風雲變幻,一場「換人潮」席捲而來。多位資深議員紛紛宣布不再參選,其中尤以「七字頭」的高齡議員為甚,梁君彥、馬逢國、張宇人、陳健波等相繼退出,多位界別議員亦表示不再競逐連任。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阿西姆·穆尼爾在白宮共晉「回教餐」,以及那張穆尼爾與總理夏巴茲·謝里夫向特朗普遞上礦產標本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瘋傳,整個印度洋彷彿都屏住了呼吸。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外交禮節,而是一場地緣政治的無聲政變,一個曾被美國棄如敝屣的「麻煩盟友」,如今竟被捧上神壇;一個被中國視為「鐵桿兄弟」的戰略夥伴,竟在瓜達爾港的陰影下,悄然向華盛頓遞出「投名狀」。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之間的軍事裝備相互仿造與逆向工程現象普遍存在,直至今日依然延續不輟。這不只是技術交流的副產品,更是各國提升國防能力、追求戰略平衡的必然途徑。
2025年10月14日,美國對中國建造、擁有或營運船舶徵收港口費的政策正式生效。這項被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包裝為「矯正中國不合理貿易行為」的措施,本質上是其面對中國造船業全球主導地位時,試圖以行政手段轉嫁國內產業困境、阻撓中國海軍走向深藍的霸權把戲。然而,從美國軍艦頻現的建造延誤、造船業的持續萎縮,到中國造船產能的230倍優勢與海軍裝備的「下餃子」式迭代,這場以遏制為目的的政策,最終只會暴露美國自身產業體系的頹勢與戰略判斷的失誤。
當高市早苗以「新時代」之名高舉自民黨總裁大旗,東亞政壇的空氣瞬間凝結。這不僅是日本史上首位女首相的誕生預告,更是一場極右翼政治狂潮的正式登場。她的勝出,不是因為政策有多具說服力,也不是民意有多堅實,而是日本政壇腐敗、短視與派閥算計的集大成——麻生太郎一句「支持黨員票領先者」,43票如機械般傾倒,竟決定了整個國家的命運走向。高市早苗,這個被稱為「安倍女弟子」的極端保守派,終於站在了權力巔峰的門口。而她即將面對的第一道考題,不是經濟、不是國防,而是她自己長年高調宣揚的「靖國神社參拜」——這場「拜鬼」儀式,將成為中日關係的試金石,也將徹底暴露日本政治的虛偽與傲慢。
今次行政長官發表2025年《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為主題,更是全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及加快邁向「由治及興」的進程表。感謝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吸納了民建聯、各位議員及廣大巿民的意見,《施政報告》配合國家發展,讓香港融入國家大局,為制定香港謀發展的長遠規劃,為民生幸福而優化的社會保障網,這是有高度有遠見,落實貼近民生的施政報告。而部門首長責任制、成立「AI效能提升組」、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推廣DSE國際認受性、制訂「精神健康分層護理模式」等,都可見政府深化改革的決心。
2025年10月,美國聯邦政府在財政年度第一天再度「關門」,至今已逾一週。數十萬聯邦雇員無薪休假,國家公園關閉,航空管制員不足導致航班大面積延誤,關鍵經濟數據停發,低收入家庭的食品援助計劃瀕臨斷糧。然而,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總統特朗普卻在社交媒體上洋洋得意地宣稱:「政府停擺是前所未有的機會,我們將借此清理民主黨的官僚機構。」 這不僅僅是一次預算僵局,更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清洗。與過往政府停擺不同,此次事件已從「技術性停擺」演變為「戰略性破壞」,其背後是特朗普及其極右翼盟友對美國行政體系的系統性重塑野心。而這一切,不過是美國政治制度深層癱瘓的又一場公開處刑。
民進黨的明獨與國民黨「維持現狀」的暗獨對上,一到選舉,民進黨只需一計「抗中保台」,就能將國民黨按在地上摩擦⋯⋯國民黨黨主席參選人能否打破上述魔咒,便是他(她)們能否令國民黨振衰起敝的關鍵!網民「筱江雞」一篇「國民黨,是不是給你臉了?」帖文,道盡不少大陸網民對國民黨主席選舉的心聲!
香港立法會選舉制度的完善,是落實「一國兩制」、確保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關鍵環節。經過近年來的制度完善,立法會已初步擺脫過往的泛政治化漩渦,議事效率顯著提升,這是值得肯定的進步。然而,通過筆者與各界人士的交流和對立法會運作的觀察,我深切體會到,要真正實現符合香港實際的中國式民主,建立一個兼具效率、包容性與活力的治理平台,我們仍需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更為系統與深入的優化。
台灣首艘自造潛艦「海鯤號」(Narwhal)是一項橫跨七國合作的軍事計畫。由美國軍火商提供魚雷、潛射導彈的戰鬥系統與聲納裝備;英國政府批准了多項潛艦關鍵技術的出口許可;韓國、澳洲、印度、西班牙與加拿大則派遣工程技術人員來台提供專業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