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管理的新時代

avatar

陳韋汝

醫療衞生界
作者:

陳韋汝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台灣的醫療技術及資源雖聞名全球,但面對糖尿病這類「無聲殺手」仍面臨嚴峻挑戰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超過16萬人,平均每10個人就有1個人確診。而這不僅僅是血糖問題,更關乎心血管健康。醫學界已從過去「控制血糖數字」的觀念,轉向更全面的預防與健康管理,現在的檢測標準更加升級,已經不再只看「當下」數值。因為過去只看飯前和飯後血糖的測量方式,只能反映即時血糖變化,卻難以掌握長期趨勢。現在,醫學界推動兩項更有效的檢測方法,就是糖化血色素(HbA1c)與胰島素阻抗指數。 

定期的健康檢查才能提早發現問題

糖化血色素(HbA1c)掌握的是過去三個月的血糖變化

這項檢測不需空腹,只要抽血即可評估過去2至3個月的血糖平均值,數值超過6.5%即須警戒。與傳統血糖檢測相比,它能更早發現異常,甚至可提前半年預測糖尿病風險。而胰島素阻抗指數,就相當於是預測糖尿病的「警報器」。因為,糖尿病的本質其實是「胰島素無法有效運作」,當細胞對胰島素反應變差,血糖調控能力就會下降。透過胰島素阻抗指數,醫師能辨識糖尿病前期患者,讓他們在疾病發展前及早調整生活習慣。也就能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  

許多人誤以為糖尿病只是血糖問題,然而,長期高血糖會嚴重傷害血管引發多種併發症,像是血管硬化,一般糖尿病患者的心肌梗塞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另外微血管病變也會增加中風和腎衰竭和視網膜病變的機率,最可怕的不外乎是傷口潰爛,他們的截肢風險就比一般人高出15倍。 

根據統計顯示,50%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是死於心血管疾病,因此醫學界強調「全人管理」,除了控制血糖,還應定期檢測血壓、血脂,甚至透過頸動脈超音波監測血管健康。所以,現在的預防醫學的概念注重糖尿病的預防,就要從日常習慣做起。 

健康的飲食習慣很重要

糖尿病前期需要及早發現並提早治療才有逆轉的可能

台灣的健保制度是享譽世界的,雖完善但在預防醫學上仍不能單靠醫療體系做把關,強調個人的生活習慣才是關鍵。有效的降低糖尿病風險可以從以下三點做起,首先是要注重健康檢查,如果是40歲以上的人都應該每年檢測糖化血色素。

只要是BMI超標就要加驗胰島素阻抗指數,就能在糖尿病前期及早發現並提早治療才有逆轉的可能。另外,飲食才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現在很多都是假的健康食品,標榜低脂但卻是高糖的食品,如:優格。外食族的人更應該慎選低醣餐點,例如:滷雞腿就比糖醋排骨健康些。另外建議採用現在最流行的吃法就是「211餐盤原則」,也就是2份蔬菜、1份蛋白質、1份全穀類。 

運動是天然降糖藥。降血糖的黃金時段是運動後,如能在飯後快走15分鐘其效果優於空腹運動。平時也應該在辦公室裡找時間做些微運動,例如:每小時站起來深蹲10下,就能提高胰島素的敏感度。 

善用科技的輔助也是好方法,隨著數位健康科技的進步已經讓糖尿病的管理變得更簡單。我們也可以透過手機APP即時檢視血糖指數及監測運動的心率及每日步行步數了解身體健康狀況;有些台灣的醫院開發的App都能與手機資料連線這些健康數據讓主治醫師能看到你平時的健康紀錄,當看診時更能了解您的身體狀況更準確診斷。

此外,企業健康管理制度也逐漸受到重視,一些科技公司開始推動「健康職場計畫」,提供員工健身補助、營養諮詢與心理健康支持,減少因健康問題導致的工作效率下降。目前在醫療負擔日益加重的情況下,政府與醫療機構開始積極推動「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期望透過健康促進與早期介入,減少未來的醫療支出。 

透過手機App隨時掌握您血糖值的變化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年輕不等於健康
avatar
林昌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