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韋汝
陳韋汝,擁有28年醫院臨床經驗的資深護理師,專精於心血管、糖尿病及兒童照護,亦投身減重與預防醫學推廣。擅長運用整合式健康管理策略,結合衛教與行為改變,提升個人健康識能與自我照護能力,積極推動以預防為核心的醫療照護模式轉型。
當情緒低落、壓力大時,我們常以食物尋求安慰。情緒性飲食不是嘴饞,而是心在餓。學會覺察情緒、練習正念飲食與穩定作息,才能重新找回對「吃」的主導權。
粒線體是細胞裡的「發電機」。隨著年齡增長,它逐漸失效,讓人變得疲倦、代謝變慢。研究發現,透過運動、睡眠與飲食調整,就能為細胞重新「充電」,延緩老化腳步。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努力節食一個月,體重減了3公斤,卻沒過多久就全回來,甚至更重?許多人以為是自己「意志力不夠」,但真相卻是方法錯了。因為你減掉的不只是脂肪,還包括了身體最重要的「代謝引擎」──肌肉。 這也是為什麼醫界近年不斷強調:減重不該只看體重,而是要同時「減脂肪、增肌肉」,這才是真正長久不復胖的健康之道。
在便利商店或超市的貨架上,「零卡」、「無糖」、「無熱量」的飲料越來越受歡迎。許多人為了控制體重、避免糖分,選擇這些標示「無糖」的茶、咖啡、氣泡水甚至手搖飲。然而,無糖飲料真的完全「無害」嗎?還是其中隱藏了我們沒注意到的健康風險?
「每天一杯紅酒,有益心臟健康」——這句話幾乎成了保健界最常被引用的口號。但多年來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事情並沒有這麼單純。紅酒的健康價值,其實來自葡萄本身,而不是酒精。一旦飲用過量,酒精的毒性將全面掩蓋那一點點的好處。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整形手術已經不是明星的專利,越來越多一般民眾、甚至大學生,選擇透過醫美或手術改變外貌。根據台灣醫美產業統計,近五年整形市場規模持續攀升,雙眼皮、隆鼻、抽脂、隆乳等手術名列熱門排行榜。然而,手術背後的風險,卻往往被「術後美照」和「完美見證」所掩蓋。我在第一線見過太多因整形而悔不當初的案例——這些真相,值得讓更多人知道。
近年來,一種新興的血脂清除技術——雙重過濾血漿置換術(DFPP,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被視為控制高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新選擇。它透過高科技濾膜,選擇性地清除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和發炎物質,為那些無法靠傳統方法控制血脂的高風險患者提供一線生機。
近年來,一種名為「體外反搏治療」(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 Pulsation, EECP)的非侵入性療法,逐漸受到醫學界的關注。尤其對於糖尿病前期、高血壓、動脈硬化及心臟病風險族群,是一種具有潛力的輔助療法。EECP 是一種非侵入性、無須開刀的循環改善療法,它的原理類似於「替心臟做運動」,幫助血管恢復彈性、促進側枝循環(collateral circulation),進而改善血流、降低心臟負擔、修復受損的血管內皮細胞。
糖尿病前期不只是血糖稍微升高,而是一場無聲的血管浩劫
你是否曾在健康檢查時發現總膽固醇過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偏高或三酸甘油酯過高,但因為沒有任何不適,便忽視這些警訊?事實上,這些看似無害的數值異常,可能正悄悄埋下心血管疾病的「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在你的體內引爆,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甚至猝死。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卻因為沒有明顯症狀,常常被人忽略。許多患者直到發生嚴重的心血管事件後,才驚覺自己的血脂異常已經存在多年。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探討高血脂如何影響血管健康,並分享真實案例,讓你了解這顆「血管炸彈」的可怕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