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承宇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江海基層立法聯繫點諮詢專家,大灣區青年藝術與科技促進會創會會長, 屯門西南分區委員,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智庫常務副主席,香港社建協會副會長,廣東省製造業協會大健康產業聯合會名譽會長, 城市智庫「就是敢言」研究員, 香港認可財務策劃師,香港粵港澳大灣區物業及設施管理聯合會會員,香港房屋經理學會會員,互聯網專業協會會員,西班牙武康大學工商管理博士
隨著香港國安法的實施與選舉制度的完善,香港政治生態迎來了深刻重構。在「愛國者治港」原則全面落實的背景下,香港各政黨正面臨從價值理念到功能定位的歷史性轉型。這並非意味著政治空間的壓縮,恰恰相反,它標誌著政治責任的昇華——轉向更具建設性的參與式治理
在粵港澳大灣區邁向全方位融合的今天,構建跨境養老協作體系已遠非單一的民生議題,而是關乎「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的戰略性工程。我們面對的是香港即將在2039年進入「三人行必有一老」的超老齡化社會、澳門飛速增長的老年人口與廣東超過1300萬龐大基數的現實壓力。與此同時,超過40%的港澳長者意願北上養老,但醫療、福利、法律等領域的制度壁壘,卻使這一樸素的願望步履維艱。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正面臨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海平面上升、極端強降雨、超強颱風、高溫熱浪等氣候風險的疊加效應,對這一國家戰略區域的城市安全、經濟運行與社會穩定構成了長期且系統性的威脅。
在全球經濟尋求新增長極的今天,一片廣闊的「藍色疆域」正成為大國競逐的戰略前沿。根據聯合國相關機構及行業預測,到2030年,全球海洋經濟總量有望攀升至3萬億美元。在這場關乎未來的競爭中,擁有全國最長海岸線、經濟活力最強的粵港澳大灣區,能否抓住機遇,譜寫經略海洋的新篇章?答案,或許正繫於一部專項立法 ——《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促進法》的誕生。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中,立法工作的協同機制正在不斷完善。筆者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繫點諮詢專家,通過工作實踐深刻體會到"一國兩制"下立法建言工作的系統性與創新性。這種跨越地域、融合專業的協作模式,不僅豐富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內涵,更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面臨深刻重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在這一歷史性關口,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2025年10月在北京勝利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指明了前進方向。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實施國家複合發展戰略,構建新時代系統性競爭力,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
在許多人眼中,葡萄酒是西方文化的象徵,但在我的生命中,它卻成為連接傳統與創新、藝術與科技、個人與時代的橋樑。從香港的創業起步,到跨足大灣區的多領域佈局,再到受聘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繫點諮詢專家,我用我的「夢幻酒莊」項目、法治實踐與戰略思考,向所有心懷夢想的青年證明:人生的每一次耕耘,終將在時間的醞釀中綻放光華。
近日立法會內務委員會「告別議案」的取消,引發社會對議事程序與民主實質的熱烈討論。這一事件的核心矛盾,在於「程序合法性」與「民主正當性」之間的內在張力。當議事規則賦予主席裁量權的同時,集體意志的表達應如何得到尊重,成為值得深思的課題。
筆者主張構建了一個以「國家級複合戰略」為頂層設計,以立法驅動與制度創新為核心手段、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標的、以北部都會區為關鍵試驗田的較宏大發展範式實現。筆者認為在百年變局下,國家與區域的競爭已從傳統的「點狀突破」升維至體系化競爭,未來國家的競爭力源於科技、產業、規則、文化與空間等多個維度的協同演進與系統集成。為此,筆者在國家立法題案中提出了「四維協同」的戰略框架,旨在將潛在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全球競爭優勢。
唯有將公平競爭的理念融入制度設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從根本上恢復公眾對選舉制度的信心,為香港的長遠繁榮穩定奠定堅實基礎。這不僅是對個別政黨的要求,更是對整個政治生態的期許。
我們正站在一個歷史性的交匯點:全球空天經濟的爆發式增長,與機器人技術從「功能機」向「可信智能體」的範式革命,共同交織成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根據摩根士丹利研究預測,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將突破1萬億美元。這一龐大前景與太空環境固有的高成本、高風險形成強烈反差,而正是這種反差,為機器人技術提供了絕佳的舞台。筆者認為隨著多模態大模型、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以及諧波減速器、行星滾柱絲杠等核心硬件的持續精進,現代機器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環境感知、自主決策與精密操作能力,為其進軍空天領域奠定了堅實基石。
機器人行業正站在歷史性拐點。社會剛需提供了強大的市場拉力,大模型技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智能推力,硬體創新奠定了實現的物理基礎,而檢測認證體系則是確保整個產業在安全、可信軌道上高速發展的護航者。未來,一個由"可信智能體"驅動、覆蓋協作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及各類垂直應用在內的兆級新興產業正在加速形成,並將深刻重塑未來生產與生活方式。
在全球競逐太空與低空經濟的戰略窗口期,粵港澳大灣區正面臨重塑產業格局的歷史契機。據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全球低空經濟規模將突破1.5萬億美元,而中國商業航天市場預計將達到2.1萬億元人民幣。在此背景下,香港的"國際航天創新樞紐"規劃與大灣區的"低空經濟規則體系"構想,需從"雙軌並行"升級為"空天一體"的深度融合,以構築難以複製的綜合競爭優勢
關於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本地大學與「專精特新」企業協同發展,共同支撐北部都會區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戰略構想,筆者認為關鍵在於構建一個環環相扣、生生不息的創新生態系統。此系統應以實驗室的原始創新能力為源泉,以大學的人才與基礎研究為根基,以「專精特新」企業的市場洞察與工程化能力為轉化通道,最終在北部都會區實現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
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與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的戰略背景下,香港「北部都會區」正面臨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向制度規則「軟銜接」的歷史性跨越。面對「一國兩制三法域」獨特格局下的制度性摩擦,北都亟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深度融合工信部「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體系,構建跨境產業協同新範式。這不僅關乎香港本地的產業升級,更承載著為國家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提供制度試驗場的重要使命。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必須突破傳統思維,確立其作為「一國兩制」下規則銜接與跨境深度融合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的戰略定位。這一定位需要通過爭取國家授權,獲得在數據跨境、金融開放、人才流動等關鍵領域的制度試驗權,同時對接C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開展貿易便利化、知識產權保護等系統性壓力測試。筆者意為在此基礎上,北部都會區應當強化其雙循環樞紐功能,通過建設離岸貿易中心與跨境供應鏈管理中心,成為聯通國內國際市場的重要戰略節點。
隨著北部都會區從規劃邁向實質建設,如何破解跨境協調、產業發展與制度壁壘等難題,成為香港社會關注的焦點。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成功實踐,為北都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範本。我們認為,北都不應僅是土地開發項目,而必須成為制度創新與治理模式的系統性升級
香港立法會選舉制度的完善,是落實「一國兩制」、確保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關鍵環節。經過近年來的制度完善,立法會已初步擺脫過往的泛政治化漩渦,議事效率顯著提升,這是值得肯定的進步。然而,通過筆者與各界人士的交流和對立法會運作的觀察,我深切體會到,要真正實現符合香港實際的中國式民主,建立一個兼具效率、包容性與活力的治理平台,我們仍需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更為系統與深入的優化。
每當夏季來臨,懸掛風球便成為香港市民生活的焦點。這套運作逾百年的颱風預警與應對機制,無疑是這座城市得以在風暴中維持秩序與安全的基石。然而,在極端天氣愈發頻繁的今日,我們有必要以建設性的眼光,審視這套成熟制度在對比國際經驗下,有哪些可以精益求精之處,讓香港朝著更具韌性的國際都會邁進。
美國聯邦政府於2025年10月1日時隔近七年再次陷入停擺,這場政治危機表面上是民主黨與共和黨在醫療補貼與預算撥款上的對峙,實則暴露了美國政治體系的深層制度缺陷。兩黨未能於新財年開始前通過臨時撥款法案,導致政府資金耗盡,約80萬聯邦雇員被迫無薪休假或無薪工作,公共服務大範圍中斷。筆者認為此次停擺不僅重演了華府政治僵局的周期性鬧劇,更因白宮威脅藉機實施「永久性裁員」而加劇社會憂慮,反映出美國政治極化與制度失靈已對民生、經濟及全球穩定構成嚴重威脅。
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的今天,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正迎來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向制度規則"軟銜接"的歷史性跨越。其發展的核心動力,不僅在於地理毗鄰與基建聯通,更在於制度創新這一最大紅利。面對"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格局,如何通過法治創新破解要素流動壁壘、實現規則協同,成為推動區域深度融合的關鍵命題。筆者提出系統性立法構想,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戰略回應。該系列提案以數據、資金、人才與規則四大流動為核心,旨在構建統一、高效、開放的大灣區治理新範式,亦可為港澳協同發展注入持久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