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政黨立法會候選人選拔程序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筆者據悉,有申請人等待半年未獲回應,而現任議員與新參選者卻已通過內部程序獲得提名。這種選拔時程的不透明與程序公正的缺失,令人不得不質疑其中是否存在「小圈子篩選」的問題。
這起事件不僅暴露了政黨內部治理的缺陷,更侵蝕了公眾對香港選舉制度的信任。要重建選舉的公信力,必須從制度層面進行系統性改革。首要之務在於建立陽光透明的選拔機制。政黨應當制定明確的參選資格、評審標準和時間表,並向全體黨員公開。同時應設立獨立的資格審查委員會,建立申請進度查詢系統,確保每個環節都可追溯、可監督。更重要的是,要搭建公平的競爭平台,通過公開辯論、政策評鑑等方式,讓候選人的能力與理念成為勝選的關鍵。
其次,需要構建堅實的內部監督防線。建議由卸任法官、學者和社會賢達組成獨立監督委員會,賦予其調閱文件和質詢當事人的權力。同時設立簡便有效的申訴渠道,確保任何程序瑕疵都能得到及時糾正。這些措施不僅是為了防止不公,更是為了保護政黨自身的聲譽。
在對外溝通方面,政黨應當主動公開選拔流程與結果,定期舉行記者會說明進展,在社交平台即時回應公眾疑問。這種開放態度不僅是對選民負責的表現,更是贏得民心的關鍵。
最深層的改革在於培育包容的黨內文化。政黨應當打破論資排輩的傳統,為不同背景的黨員提供平等機會,在決策過程中注重吸收多元觀點,讓真正的才能得以脫穎而出。
立法會選舉攸關香港未來,政黨作為民主政治的基石,其內部運作的透明度直接影響整體民主品質。我們期待各政黨以此為契機,推動實質性的制度改革,讓選舉真正成為賢能之士服務社會的平臺。
筆者認為唯有將公平競爭的理念融入制度設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從根本上恢復公眾對選舉制度的信心,為香港的長遠繁榮穩定奠定堅實基礎。這不僅是對個別政黨的要求,更是中國式民主對整個政治生態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