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本地大學與「專精特新」企業協同發展,共同支撐北部都會區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戰略構想,筆者認為關鍵在於構建一個環環相扣、生生不息的創新生態系統。此系統應以實驗室的原始創新能力為源泉,以大學的人才與基礎研究為根基,以「專精特新」企業的市場洞察與工程化能力為轉化通道,最終在北部都會區實現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
在實施層面,我們建議首先建立科研設施共享機制,讓經過認證的「專精特新」企業能夠便捷使用實驗室與大學的尖端設備。同時,可推行「產業出題、實驗室解題」模式,由特區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成立常設性的「產學研需求對接平台」,系統性地收集企業技術難題,並組織聯合攻關。在人才培養方面,筆者建議由創新科技署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實施「科學家-工程師雙聘制度」,鼓勵人才雙向流動,並委託大學與企業共同設計實戰型的微碩士課程,培育複合型人才。
為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題,提議由特區政府牽頭,聯合社會資本,在北部都會區核心區域設立實體化的「中試加速器」與相對應的「概念驗證基金」。此平台應提供專業的工程化服務與早期風險投資,顯著降低技術落地的門檻。在空間規劃上,可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延伸區域,集中建設以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為特色的主題產業園,引導相關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形成集聚效應。
為保障此戰略有效落地,需成立由司局級官員領導的跨部門協調委員會,統籌土地、資金與政策資源。特別是在數據跨境流動等關鍵環節,建議積極爭取在中央政府指導下,於河套等特定區域試行安全可控的便利化管理方案。同時,需為入駐北都的「專精特新」企業提供精準化的「一站式」政策支持,例如明確其核心研發人員的子女可獲得指定優秀學校的入学名額保障,以切實提升人才留港發展的吸引力。
通過以上系統性佈局,筆者認為將可北部都會區打造為全球頂尖科研成果的首選轉化地、孕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核心搖籃,並成為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點,讓香港實現從卓越基礎研究貢獻者到未來產業定義者的關鍵跨越。
構建北都創新生態圈:以國家實驗室與大學驅動「專精特新」集群發展戰略藍圖

陳承宇
陳承宇
相關推薦
隨著北部都會區從規劃邁向實質建設,如何破解跨境協調、產業發展與制度壁壘等難題,成為香港社會關注的焦點。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成功實踐,為北都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範本。我們認為,北都不應僅是土地開發項目,而必須成為制度創新與治理模式的系統性升級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必須突破傳統思維,確立其作為「一國兩制」下規則銜接與跨境深度融合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的戰略定位。這一定位需要通過爭取國家授權,獲得在數據跨境、金融開放、人才流動等關鍵領域的制度試驗權,同時對接C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開展貿易便利化、知識產權保護等系統性壓力測試。筆者意為在此基礎上,北部都會區應當強化其雙循環樞紐功能,通過建設離岸貿易中心與跨境供應鏈管理中心,成為聯通國內國際市場的重要戰略節點。
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與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的戰略背景下,香港「北部都會區」正面臨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向制度規則「軟銜接」的歷史性跨越。面對「一國兩制三法域」獨特格局下的制度性摩擦,北都亟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深度融合工信部「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體系,構建跨境產業協同新範式。這不僅關乎香港本地的產業升級,更承載著為國家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提供制度試驗場的重要使命。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取消香港及中國小額包裹的「商品免稅額」(de minimis)關稅豁免,措施將於 5 月 2 日正式生效。
我前兩日曾經撰文对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中國政府必然奉陪到底。结果一如我所料,中國政府將美國進口貨關稅加到 84%。
筆者在教學當中所涉獵的課程級別及學生年齡都比較廣闊,所教授的包括幼稚園學生、小學生及成人學生。不難發現學校所給予學生的資源是十分足夠和內容豐富,學校對學生的支援提供及教導可以用寵愛有加來形容,學生各方面所需要可說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