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北都創新生態圈:以國家實驗室與大學驅動「專精特新」集群發展戰略藍圖

avatar

陳承宇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陳承宇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關於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本地大學與「專精特新」企業協同發展,共同支撐北部都會區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戰略構想,筆者認為關鍵在於構建一個環環相扣、生生不息的創新生態系統。此系統應以實驗室的原始創新能力為源泉,以大學的人才與基礎研究為根基,以「專精特新」企業的市場洞察與工程化能力為轉化通道,最終在北部都會區實現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

在實施層面,我們建議首先建立科研設施共享機制,讓經過認證的「專精特新」企業能夠便捷使用實驗室與大學的尖端設備。同時,可推行「產業出題、實驗室解題」模式,由特區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成立常設性的「產學研需求對接平台」,系統性地收集企業技術難題,並組織聯合攻關。在人才培養方面,筆者建議由創新科技署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實施「科學家-工程師雙聘制度」,鼓勵人才雙向流動,並委託大學與企業共同設計實戰型的微碩士課程,培育複合型人才。

為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題,提議由特區政府牽頭,聯合社會資本,在北部都會區核心區域設立實體化的「中試加速器」與相對應的「概念驗證基金」。此平台應提供專業的工程化服務與早期風險投資,顯著降低技術落地的門檻。在空間規劃上,可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延伸區域,集中建設以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為特色的主題產業園,引導相關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形成集聚效應。

為保障此戰略有效落地,需成立由司局級官員領導的跨部門協調委員會,統籌土地、資金與政策資源。特別是在數據跨境流動等關鍵環節,建議積極爭取在中央政府指導下,於河套等特定區域試行安全可控的便利化管理方案。同時,需為入駐北都的「專精特新」企業提供精準化的「一站式」政策支持,例如明確其核心研發人員的子女可獲得指定優秀學校的入学名額保障,以切實提升人才留港發展的吸引力。

通過以上系統性佈局,筆者認為將可北部都會區打造為全球頂尖科研成果的首選轉化地、孕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核心搖籃,並成為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點,讓香港實現從卓越基礎研究貢獻者到未來產業定義者的關鍵跨越。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北部都會區可向上海臨港學什麼?制度創新是破局關鍵
avatar
陳承宇
北部都會區發展建言:以制度創新引領深港融合新篇章
avatar
陳承宇
建構「專精特新」跨境生態體系的創新路徑
avatar
陳承宇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