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部都會區從規劃邁向實質建設,如何破解跨境協調、產業發展與制度壁壘等難題,成為香港社會關注的焦點。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成功實踐,為北都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範本。筆者認為,北都不應僅是土地開發項目,而必須成為制度創新與治理模式的系統性升級,其成功關鍵在於從以下三方面汲取臨港經驗:
一、以「制度型開放」取代「政策優惠」,構建特殊經濟功能區
臨港新片區的核心競爭力,並非傳統稅收優惠,而是以「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為核心的「六自由」制度體系。它被賦予「特殊經濟功能區」的定位,享有在制度層面先行先試的自主權。
對北都而言,香港特區政府應積極向中央爭取,將其明確定位為 「『一國兩制』下規則銜接與跨境合作的特殊示範區」 。這意味著北都的建設必須超越房地產開發思維,聚焦於在「一國兩制三法域」框架下,實現與內地、尤其是深圳的深度制度對接。當務之急,是推動訂立跨境合作專項法律,為制度創新提供穩定、透明的法治保障。例如,當前河套地區的科研樣本跨境檢測需耗時數週,若能在北都試點「白名單」制度,縮短至數天,將極大激活深港科創合作區的研發活力。
二、設立「超級統籌機構」,破解治理碎片化難題
臨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高效、權威的管理委員會體制。該機構被賦予充分自主權,能跨部門整合資源,實現「一事一議、特事特辦」,有效避免了傳統官僚體系下的推諉與低效。
反觀香港,目前「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的權力與資源有限,難以協調複雜的跨域、跨部門事務。北都必須建立一個由行政長官親自領導、並獲充分授權的 「北部都會區發展管理局」 。該機構應能統籌規劃、土地、環保、產業政策乃至與內地的跨境協調,成為一個權責對等的「超級項目交付單位」。這需要突破現有行政架構的壁壘,需要非凡的政治決心。更重要的是,在此機構下設立與廣東省、深圳市的實體化聯合辦公機制,實現「規劃共建、利益共享」,從根源上解決跨境協調的「老大難」問題。
三、聚焦「硬核科技」與「產城融合」,打造發展新引擎
臨港精準鎖定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硬核科技」產業,通過引進特斯拉等龍頭企業,帶動整個產業鏈集群式發展。同時,它致力於建設「產城融合」的現代化新城,同步配套高品質住宅、國際學校與醫療文化設施,避免淪為「產業孤島」。
北都的產業發展,必須堅定不移以創科為核心,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香港具有明顯優勢的領域。政府應實施「產業鏈精准招商」,正如臨港引進特斯拉一樣,北都也需瞄準一兩個能夠帶動全局的「鏈主」企業,實現突破性發展。要充分利用香港國際化的科研環境、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和頂尖高校資源,與北都的新發展空間形成優勢互補。在城市規劃上,必須將住房、交通、教育、生態空間等城市功能與產業佈局同步推進,將北都建設成為香港首個全域性的 「智慧低碳新城」 和 「國際人才社區」 ,從根本上提升對全球頂尖人才的吸引力。
結論:北都的使命是成為制度創新的「轉換器」
香港北部都會區的歷史使命,不僅是拓展發展空間,更在於成為「一國兩制」實踐的新典範。它應學習臨港「大膽闖、大膽試」的精神,在數據跨境流動、專業資格互認、跨境資金管理等領域實現突破,成為打通粵港規則壁壘的「轉換器」。
唯有通過深刻的制度創新,北都才能從香港的區域規劃,升格為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戰略支點,為香港的長期繁榮注入決定性動能。
北部都會區可向上海臨港學什麼?制度創新是破局關鍵

陳承宇
陳承宇
相關推薦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取消香港及中國小額包裹的「商品免稅額」(de minimis)關稅豁免,措施將於 5 月 2 日正式生效。
我前兩日曾經撰文对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中國政府必然奉陪到底。结果一如我所料,中國政府將美國進口貨關稅加到 84%。
筆者在教學當中所涉獵的課程級別及學生年齡都比較廣闊,所教授的包括幼稚園學生、小學生及成人學生。不難發現學校所給予學生的資源是十分足夠和內容豐富,學校對學生的支援提供及教導可以用寵愛有加來形容,學生各方面所需要可說應有盡有。
筆者認為真正的全球治理革命,始於對資源主權的覺醒,成於對技術霸權的破解,終於對規則壟斷的顛覆。
在保障公共資源合理回收的同時,遏止資助房屋成為投機炒作的金融商品,方能真正實現住有所居的社會政策目標。
近日國泰航空宣布禁止機組人員攜帶外置充電器(俗稱「尿袋」)登機,此舉引發了不少討論。雖然民航處從2025年4月7日起實施新規定,限制乘客在航班上使用充電寶及禁止將其放置於行李架,但國泰的措施更進一步,完全禁止機組人員攜帶,這樣的規定是否過於嚴苛,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