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的今天,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正迎來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向制度規則"軟銜接"的歷史性跨越。其發展的核心動力,不僅在於地理毗鄰與基建聯通,更在於制度創新這一最大紅利。面對"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格局,如何通過法治創新破解要素流動壁壘、實現規則協同,成為推動區域深度融合的關鍵命題。筆者提出系統性立法構想,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戰略回應。該系列提案以數據、資金、人才與規則四大流動為核心,旨在構建統一、高效、開放的大灣區治理新範式,亦可為港澳協同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從戰略價值看,粵港澳大灣區承載著引領高質量發展、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使命。然而,三地法律體系差異導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已成為制約一體化進程的深層瓶頸。筆者建議的立法框架直面這一挑戰,通過建立跨境認證機制、推行標準互認、簡化審批流程,系統性地降低要素流動成本。參考歐盟統一市場經驗,此類制度創新有望使區域合規成本降低20%至30%,將原本分散的市場整合為協同聯動的有機整體。這不僅是效率提升的技術問題,更是重塑區域競爭力的戰略抉擇,將為港澳參與全球競爭開闢新路徑。
在此框架下,港澳兩地憑藉獨特優勢,構建起互補共贏的堅實基底。香港依託普通法體系和國際仲裁中心地位,在數據跨境治理、國際爭議解決等領域具備天然優勢;其成熟的金融生態與專業服務網絡,更為灣區對接全球資本提供關鍵通道。澳門則憑藉中國與葡語國家交流合作平台的的特殊定位,在中葡雙語法律協調、特色金融服務等方面展現出不可替代的價值。未來,"香港前端+澳門平台"的協同模式將日益清晰:香港發揮國際化門戶功能,集聚高端要素;澳門則依託政策彈性與財政實力,打造特色產業承載區,雙方在跨境基建、科創園區等領域的合作,將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利益共享。
具體而言,立法創新將在四大關鍵領域實現突破。跨境數據流動立法可借鑒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與新加坡實踐,建立分級分類管理機制。澳門可爭取設立"中國—葡語國家數據合規認證中心",推動與主要葡語國家的數據互認;香港則可強化數據中心建設,鞏固其亞太數字樞紐地位。跨境PPP合作立法為資本與項目對接提供制度保障。澳門設立"澳門—北部都會區發展基金"的構想,既能將財政儲備轉化為戰略投資,又可支持香港重大基建,實現雙贏。科技成果轉化立法是激發創新活力的核心,可借鑒美國《拜杜法案》精髓,明確知識產權歸屬與收益分配,並通過港澳聯合設立"大灣區科技創新基金",構建"香港研發—澳門應用—珠三角製造"的完整鏈條,助力科技成果轉化率從當前的16.5%向30%的目標邁進。跨境文化交流立法則可參照歐盟"文化之都"機制,打造"粵港澳文化藝術節"品牌,融合澳門的中葡文化特色與香港的國際傳播力,共同培育具有中華文化底蘊的全球文化IP。
卓越的藍圖需要堅實的實施路徑支撐。建議由中央部委牽頭,聯合粵港澳三地成立"大灣區制度創新專項協調機制",統籌立法推進與政策落地。同時堅持"試點先行、穩步推廣"策略,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平台率先開展壓力測試。香港已發布《河套園區發展綱要》,明確其科創引擎定位;澳門亦可在橫琴探索數據認證、金融監管沙盒等創新試點,積累可複製經驗。配套措施方面,需設立專項人才基金,提升從業者在金融科技、數據治理等新興領域的專業能力;同時優化"大灣區科創通行證"機制,暢通人才跨境流動,真正打通創新鏈條的"最後一公里"。
展望未來,這一系列立法創新將為港澳帶來深遠影響。對香港而言,這是從國際金融中心向全球科技—金融—文化複合型樞紐躍升的重要契機;對澳門來說,則是實現經濟適度多元、構建可持續增長模式的關鍵轉折。在財政層面,香港可通過參與灣區重大項目建設拓展稅基,澳門則憑藉資本輸出實現財政儲備的保值增值。國際影響力方面,兩地的深度協同不僅鞏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也將提升澳門在葡語國家網絡中的樞紐功能。更重要的是,民生福祉將獲實質改善:隨著"港車北上""澳車入粵"等政策深化,大灣區居民將在教育、醫療、就業等領域享受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真正建成"灣區優質生活圈"。
當香港的國際化基因與澳門的平台優勢在統一的製度框架下共振,粵港澳大灣區便不再僅是地理概念的疊加,而將昇華為規則貫通、機遇共享、文化交融的發展共同體。立法驅動下的港澳共贏,不僅為兩地開闢了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更在實踐層面豐富了"一國兩制"的時代內涵。機遇之窗已然開啟,唯有以遠見洞察趨勢,以共識凝聚合力,港澳方能攜手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灣區新篇。
立法驅動,港澳共贏:構建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陳承宇
陳承宇
相關推薦
國泰航空於4月28日正式開通香港往返新疆烏魯木齊的定期航班,標誌著香港與內地及中亞地區的空中走廊進一步擴容。此舉不僅是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關鍵一步,更通過新疆作為「一帶一路」核心樞紐的角色,推動三地經貿、文化及物流的深度融合,為區域協同發展注入新動能。
筆者期待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供應鏈的“安全錨”,以創新活力與制度彈性引領全球資源配置與技術變革。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科技突破、區域融合與國際化佈局為抓手,化挑戰為機遇,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通過提升“卡脖子”材料與技術的自主能力,以及重塑全球供應鏈規則,大灣區將在“雙重循環”格局中彰顯“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並為全球經濟注入新動力。
筆者建議通過系統性立法,對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未來十年的影響將是變革性和結構性的。這種制度性突破不僅將為香港的發展與財政健康提供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更將深刻重塑大灣區的經濟生態。以深圳前海和珠海橫琴在跨境法律協作方面的試點經驗為例,這些實踐為系統性立法提供了寶貴的基礎和借鑒。
港車北上 10 月 13 日起免申請禁區紙,年慳 540 元,惠及逾 10 萬車輛。新申請人獲發電子批准信即可出行,配合免預約新政,跨境遊體驗再升級。
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與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的戰略背景下,香港「北部都會區」正面臨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向制度規則「軟銜接」的歷史性跨越。面對「一國兩制三法域」獨特格局下的制度性摩擦,北都亟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深度融合工信部「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體系,構建跨境產業協同新範式。這不僅關乎香港本地的產業升級,更承載著為國家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提供制度試驗場的重要使命。
在全球競逐太空與低空經濟的戰略窗口期,粵港澳大灣區正面臨重塑產業格局的歷史契機。據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全球低空經濟規模將突破1.5萬億美元,而中國商業航天市場預計將達到2.1萬億元人民幣。在此背景下,香港的"國際航天創新樞紐"規劃與大灣區的"低空經濟規則體系"構想,需從"雙軌並行"升級為"空天一體"的深度融合,以構築難以複製的綜合競爭優勢
筆者主張構建了一個以「國家級複合戰略」為頂層設計,以立法驅動與制度創新為核心手段、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標的、以北部都會區為關鍵試驗田的較宏大發展範式實現。筆者認為在百年變局下,國家與區域的競爭已從傳統的「點狀突破」升維至體系化競爭,未來國家的競爭力源於科技、產業、規則、文化與空間等多個維度的協同演進與系統集成。為此,筆者在國家立法題案中提出了「四維協同」的戰略框架,旨在將潛在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全球競爭優勢。
在全球經濟尋求新增長極的今天,一片廣闊的「藍色疆域」正成為大國競逐的戰略前沿。根據聯合國相關機構及行業預測,到2030年,全球海洋經濟總量有望攀升至3萬億美元。在這場關乎未來的競爭中,擁有全國最長海岸線、經濟活力最強的粵港澳大灣區,能否抓住機遇,譜寫經略海洋的新篇章?答案,或許正繫於一部專項立法 ——《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促進法》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