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國安法的實施與選舉制度的完善,香港政治生態迎來了深刻重構。在「愛國者治港」原則全面落實的背景下,香港各政黨正面臨從價值理念到功能定位的歷史性轉型。這並非意味著政治空間的壓縮,恰恰相反,它標誌著政治責任的昇華——轉向更具建設性的參與式治理。
回歸初期,部分政黨沿襲殖民末期的政治慣性,將「監督」簡單等同於「對抗」。這種二元對立思維在「一國兩制」的複雜實踐中日益難以適應,既無助於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也難以在「一國」之內為香港爭取最大發展空間。
新選制下的政黨政治,要求實現「建設性參與」。政黨的價值不再取決於批判的聲量,而在於提出替代方案、解決實際問題、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力。這需要政黨成為特區政府施政的「諍友」——在原則問題上保持協作,在具體政策上理性監督,在民生改善中積極建言。
成功的香港政黨需要在四個關鍵維度上取得平衡:國家認同與香港情懷的融合。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基本前提,而紮根香港、體察民情、解決本地問題則是立足之本。兩者相輔相成——只有將香港發展融入國家大局,才能獲得持續動力;只有發揮「兩制」之利,才能為國家作出獨特貢獻。
監督制衡與行政主導的協調。健康的監督旨在改善治理而非導致癱瘓。政黨應當基於專業知識和公共利益,提出可行建議,成為政府施政的「合作夥伴」。在行政主導體制下,這種「協作式監督」比單純對抗更能體現政黨的成熟度。
利益代表與社會整合的統一。政黨既要為特定群體發聲,更需超越局部利益,在不同訴求間尋找最大公約數。例如,在討論土地房屋政策時,政黨既要為基層市民的住屋需求發聲,也需考慮財政可持續性和整體經濟環境,提出務實的、能夠凝聚共識的方案。
本土治理與區域協同的對接。優秀的政黨既深耕本地民生,又著眼於香港在大灣區和國家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將戰略機遇轉化為市民福祉。這種雙重視野,是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中保持獨特優勢的關鍵。
面對新時代,香港政黨需要完成三大功能轉型:
成為政策創製的「思想庫」,擺脫口號政治,透過紮實研究提出科學可行的政策方案;擔當人才培養的「蓄水池」,為「愛國者治港」輸送具備管治才幹的優秀分子;做好官民互動的「橋樑紐帶」,準確傳遞民意,協助解釋政策,提升治理效能。
「一國兩制」為香港政黨設定了獨特的歷史坐標。這個時代需要的,不是沉湎於過去範式的政黨,而是能夠開拓創新的政治力量。這條轉型之路固然充滿挑戰,但唯有主動擁抱「價值重塑」,香港政黨方能突破瓶頸,在「一國兩制」的宏圖中找準自身定位,真正成為香港繁榮穩定的基石。
筆者建議只有在建設性參與中,香港政黨才能熔鑄其在新時代的核心價值,為「一國兩制」的行穩致遠貢獻不可替代的力量。這不僅是政治智慧的考驗,更是歷史賦予的使命。
熔鑄新範式:香港政黨在一國兩制下的價值重塑
陳承宇
陳承宇
相關推薦
特區政府、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國國務院 3月31日宣布制裁6名中港官員,包括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警務處處長蕭澤頤等,指控所謂「濫用《香港國安法》進行跨國鎮壓,進一步削弱香港的自治權」。
《香港國安法》在2020年6月30日正式實施,令一度混亂和失序的香港社會回復平靜。連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於2024年3月完成本地立法,國安法律體系得以完善,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讓香港可以昂首闊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筆者在上一篇文章提到,《香港國安法》正式實施後,香港的競爭力及營商環境不單沒有如部分西方國家和媒體指控般衰退,反而為香港保持國際競爭力和維持社會穩定提供有利條件,成功令香港走出2019年「修例風波」陰霾,繼續成為各國投資者眼中炙手可熱的投資熱土。
美國國務院近日發表所謂《年度投資環境報告》,繼續舊調重彈抹黑本港的國安法律及營商投資環境。對此,特區政府和外交部駐港公署28日均發聲明予以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
筆者期待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供應鏈的“安全錨”,以創新活力與制度彈性引領全球資源配置與技術變革。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科技突破、區域融合與國際化佈局為抓手,化挑戰為機遇,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通過提升“卡脖子”材料與技術的自主能力,以及重塑全球供應鏈規則,大灣區將在“雙重循環”格局中彰顯“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並為全球經濟注入新動力。
《維護國家安全條例》2024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完成特區為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進行本地立法的歷史性任務,在「一國兩制」事業發展進程中樹立起一座意義非凡的里程碑。一年來,在國家安全相關法律的有力護航下,香港展現出由治及興階段愛國愛港的蓬勃新氣象。
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週年,我們站在歷史的交匯點,回望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俯瞰「一國兩制」實踐下的繁榮景象,不禁心潮澎湃,深感歷史啟示之珍貴、家國情懷之厚重、未來使命之崇高。在此重要歷史時刻,我們更應深刻領悟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以熾熱的愛國之心,凝聚共識,共同謀劃國家與家庭更加富足美好的未來。
今次行政長官發表2025年《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為主題,更是全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及加快邁向「由治及興」的進程表。感謝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吸納了民建聯、各位議員及廣大巿民的意見,《施政報告》配合國家發展,讓香港融入國家大局,為制定香港謀發展的長遠規劃,為民生幸福而優化的社會保障網,這是有高度有遠見,落實貼近民生的施政報告。而部門首長責任制、成立「AI效能提升組」、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推廣DSE國際認受性、制訂「精神健康分層護理模式」等,都可見政府深化改革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