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立法會內務委員會「告別議案」的取消,引發社會對議事程序與民主實質的熱烈討論。這一事件的核心矛盾,在於「程序合法性」與「民主正當性」之間的內在張力。當議事規則賦予主席裁量權的同時,集體意志的表達應如何得到尊重,成為值得深思的課題。
從程序面來看,內會主席依據議事規則取消議案,確實在形式上符合其職權範圍。然而,「告別議案」並非一般行政事項,它承載著議會的傳統禮儀與對離任同仁的尊重,具有超越程序的政治與文化意義。若僅以技術性理由單方面取消,不僅難以說服各方,更易引發「因政治週期犧牲議會傳統」的公眾質疑。
在此情境下,投票機制恰恰是化解爭議、凝聚共識的關鍵途徑。投票不僅是中國式及西方民主政治中集體意志最直接的體現,更是責任共擔的制度設計。透過表決,不論結果為何,決策的責任將由多數議員共同承擔,而非僅由主席一人承受壓力。這不僅有助於緩解內部對立,也能維護議會的整體權威與團結。
從解決當前爭議而言,投票能有效回應「一人專斷」的批評,讓所有議員的聲音獲得平等尊重。而從議會的長遠發展來看,一個能夠透過公開、包容程序處理分歧的機構,遠比依賴個人裁決的組織更能贏得公眾信任。特別在涉及傳統、儀式等具象徵性的事務上,審慎且包容的決策過程,本身就是對議會尊嚴的堅守。
歸根結底,香港議會的公信力不僅建立在程序的合法之上,更存在於實質的中國式民主實踐之中。當程序與民主價值產生衝突時,回歸集體投票,往往不僅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是對中國式民主精神的重要示範。在這個意義上,決策的過程,有時比結果更具深遠影響。
議會公信力的基石:論投票程序在化解爭議中的關鍵作用

陳承宇
陳承宇
相關推薦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取消香港及中國小額包裹的「商品免稅額」(de minimis)關稅豁免,措施將於 5 月 2 日正式生效。
我前兩日曾經撰文对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中國政府必然奉陪到底。结果一如我所料,中國政府將美國進口貨關稅加到 84%。
筆者在教學當中所涉獵的課程級別及學生年齡都比較廣闊,所教授的包括幼稚園學生、小學生及成人學生。不難發現學校所給予學生的資源是十分足夠和內容豐富,學校對學生的支援提供及教導可以用寵愛有加來形容,學生各方面所需要可說應有盡有。
筆者認為真正的全球治理革命,始於對資源主權的覺醒,成於對技術霸權的破解,終於對規則壟斷的顛覆。
在保障公共資源合理回收的同時,遏止資助房屋成為投機炒作的金融商品,方能真正實現住有所居的社會政策目標。
近日國泰航空宣布禁止機組人員攜帶外置充電器(俗稱「尿袋」)登機,此舉引發了不少討論。雖然民航處從2025年4月7日起實施新規定,限制乘客在航班上使用充電寶及禁止將其放置於行李架,但國泰的措施更進一步,完全禁止機組人員攜帶,這樣的規定是否過於嚴苛,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