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球下的啟示:香港颱風制度如何更上層樓?

avatar

陳承宇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陳承宇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每當夏季來臨,懸掛風球便成為香港市民生活的焦點。這套運作逾百年的颱風預警與應對機制,無疑是這座城市得以在風暴中維持秩序與安全的基石。然而,在極端天氣愈發頻繁的今日,筆者建議有必要以建設性的眼光,審視這套成熟制度在對比國際經驗下,有哪些可以精益求精之處,讓香港朝著更具韌性的國際都會邁進。

香港現行的颱風制度擁有顯著優勢,其核心在於一套簡潔明晰的預警系統。由香港天文台發佈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從一號戒備到十號颶風信號,為社會提供了清晰的行動指南。這套系統輔以高度制度化的社會應變流程,當八號風球懸掛,公共運輸、學校及商業活動便按既定方案逐步調整,有效減少了不確定性。此外,透過多元渠道進行的公眾資訊發布,形成了高效的溝通網絡,這些都是維繫城市安全的重要環節。

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與其他常年受風暴侵襲的地區相比,香港的制度仍有精進空間。日本在預警技術上展現了極致的精細化,其氣象機構能針對不同地形發布區域性極端警報,並將防災意識深植於國民教育之中,打造了堅實的社會防災文化。菲律賓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則發展出倚重社區網絡的韌性,透過基層動員來彌補硬體設施的不足,這種「自下而上」的模式,對如何保護香港的弱勢社群提供了獨特啟發。美國的應急管理體系則強調多層級聯動,並特別重視風暴潮的預警與強制性疏散,雖然其強干預模式與香港的社會文化不盡相同,但對極端風險的重視態度值得借鑑。

綜合國際經驗,香港的優化之路可朝數個方向思考。首先,是推動預警系統從「整體性」走向「區域精准化」。香港地形複雜,北部低洼地區與港島沿岸的風雨影響程度差異甚大。未來可借助更先進的科技,為不同社區提供更細緻的風力、降雨及風暴潮風險評估,並整合目前相對獨立的風球與暴雨警告,提供更全面的複合型災害預報。

其次,社會應變策略可探討引入更大的「靈活性」。現行「一刀切」的停工停課安排雖保障了安全,卻也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社會運轉停滯。或可研究在確保安全且取得勞資共識的前提下,為某些風險極低的室內行業制定更具彈性的指引,這需要細緻的社會諮詢與周延的制度設計。

再者,必須強化對「弱勢群體」的針對性保護。風災期間,獨居長者與劏房戶等群體面臨更高風險。我們需要建立更主動的識別與支援機制,並明確相關責任,確保他們在極端天氣下能得到妥適安置與保障,不留安全死角。

最後,是持續投資於「基礎設施韌性」與「社會防災文化」的雙重提升。面對更強的颱風,我們的電力、通訊、交通系統必須與時俱進地強化,同時在城市規劃中融入更多防災設計。而更深層的,是將防災教育從知識傳授轉為能力培養,透過學校與社區的常態化演練,讓安全意識內化為市民的本能,從而建構一個從硬件到軟體都更加堅韌的防災共同體。

總而言之,香港的颱風制度無須推倒重來,而是需要一次與時俱進的系統升級。這趟優化之旅,不僅是技術與制度的革新,更是一場對城市治理智慧與社會共識的考驗。唯有在科學預警、彈性管理、社會公平與基建韌性上多管齊下,香港才能在氣候變化的時代中,真正成為一座經得起風浪的韌性城市。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
國泰禁機組人員攜帶充電寶 安全與效率需求宜平衡
avatar
于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