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停擺的深度剖析:制度缺陷、社會衝擊與全球警示

avatar

陳承宇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陳承宇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美國聯邦政府於2025年10月1日時隔近七年再次陷入停擺,這場政治危機表面上是民主黨與共和黨在醫療補貼與預算撥款上的對峙,實則暴露了美國政治體系的深層制度缺陷。兩黨未能於新財年開始前通過臨時撥款法案,導致政府資金耗盡,約80萬聯邦雇員被迫無薪休假或無薪工作,公共服務大範圍中斷。筆者認為此次停擺不僅重演了華府政治僵局的周期性鬧劇,更因白宮威脅藉機實施「永久性裁員」而加劇社會憂慮,反映出美國政治極化與制度失靈已對民生、經濟及全球穩定構成嚴重威脅。

制度缺陷:權力制衡異化與黨爭綁架公共利益
美國政府停擺的根源在於其權力分立體系的設計漏洞。參議院的「冗長發言」規則要求重大法案必須獲得60票方能通過,這使得少數黨能以拖延戰術綁架立法進程。此次停擺中,共和黨雖在國會兩院占多數席位,卻因民主黨拒絕支持而無法湊足票數,突顯了預算程序已淪為黨爭工具。兩黨將撥款法案與爭議性政策掛鉤,例如民主黨堅持延長《平價醫療法案》補貼,共和黨則試圖削減移民福利,使財政管理脫離公共需求,淪為意識形態的角鬥場。這種「否決政治」的常態化,使得政府基本運轉功能頻頻被黨派利益「劫持」,導致國家治理陷入周期性癱瘓。歷史上,此類僵局屢見不鮮,例如2013年因「奧巴馬醫改」停擺16天,2018年因邊境牆爭議停擺35天,造成巨額經濟損失。

社會與經濟危害:民生危機與經濟損耗的雙重打擊
政府停擺的直接代價由普通民眾承擔。聯邦雇員生計首當其衝,約80萬公務員面臨無薪休假或無償工作,其中空中交通管制員、運輸安全管理局人員等「必要員工」雖需到崗,卻無法按時領薪,生計驟然陷入困境。公共服務的大規模中斷更引發連鎖反應:國家公園與博物館關閉導致旅遊收入縮水;食品安全檢查、護照辦理、醫療研究項目暫停;低收入家庭的營養補助計劃(如WIC)面臨資金斷裂,數百萬孕婦與兒童的食品券受到威脅。此外,關鍵經濟數據(如就業報告、通脹數據)的發布被迫推遲,不僅擾亂市場決策,更導致美聯儲在「蒙眼開車」的狀態下制定政策,增加經濟不確定性。據標普全球公司估計,停擺每持續一週可能拖累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0.1至0.2個百分點,而2018至2019年的停擺更造成110億美元經濟損失,其中30億美元永久無法恢復。

全球影響:霸權失能與外溢風險
美國政府的癱瘓向全球傳遞危險信號。金融市場首當其衝,美元指數因停擺而下跌,而關鍵經濟數據的缺失擾亂全球投資預期,若疊加債務上限危機,可能動搖美元資產信用。國際合作同樣受阻,外交機構運作受限,削弱美國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跨國議題的能力;同時,反覆停擺暴露美式民主的效率困境,為其他政治體系提供反面教材,侵蝕美國「治理榜樣」的軟實力。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停擺中白宮首次威脅將「永久裁撤非核心崗位」,打破過去政治默契,使停擺從短期休克演變為結構性破壞,進一步加劇全球對美國政治穩定的疑慮。歐洲新聞電視台分析指出,若停擺持續兩週,歐盟GDP將損失40億歐元;若持續八週,損失更增至160億歐元,顯示其外溢效應已對全球經濟產生非線性衝擊。

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啟示:制度韌性與務實治理的重要性
美國停擺的教訓警示粵港澳大灣區,政治內耗將直接拖累經濟社會發展。大灣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需強化制度協同:依託「一國兩制」優勢,完善跨區域協調機制,通過「灣區標準」減少政策執行成本,避免因規則差異導致治理碎片化。同時,應堅持民生導向,聚焦科創產業融合、數據跨境流動等務實合作,提升區域競爭力。此外,全球政經不確定性加劇,大灣區需築牢風險防線,建立韌性供應鏈與金融緩衝機制,以應對類似外部衝擊。美國的案例表明,若政治精英將派系利益置於公共利益之上,再強大的國家也可能陷入治理癱瘓,因此大灣區的發展必須以制度效率與社會公平為核心,避免黨爭凌駕於民生福祉之上。

結語
美國政府停擺鬧劇既是黨爭短視的體現,更是制度衰敗的徵兆。其核心問題在於政治精英將派系利益置於公共利益之上,導致強大的國家也可能陷入治理癱瘓。對於粵港澳大灣區而言,唯有堅持效率與公平並重、開放與穩定兼顧,才能在動盪的全球格局中行穩致遠。而美國的教訓也提醒世界,制度的韌性遠比政治博弈更關乎民眾福祉與國家未來。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
國泰禁機組人員攜帶充電寶 安全與效率需求宜平衡
avatar
于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