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評論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資料顯示,現時每年因煙草產品導致超過800萬人死亡,其中約120萬人因吸入二手煙而死亡,吸食煙草產品嚴重危害市民的身體健康,曾見過一些長期吸煙者因肺部功能損害,導致行路氣喘,甚至到後期要坐輪椅,並隨身帶着氧氣樽。吸煙所引致的慢性疾病,更為政府帶來沉重醫療負擔。
香港西九文化區作為國際級文化藝術樞紐,正面臨重要轉型期。根據西九文化區管理局2023年度報告顯示,M+博物館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年度總參觀人數約380萬人次,雖較2022年增長25%,但仍未達到預期目標。與此同時,據藝術市場研究機構ArtTactic《2023中國藝術市場報告》數據顯示,近年有超過200位內地中堅藝術家活躍於國際展覽舞台,卻僅有不到三成能夠通過香港平台走向世界。筆者認為這種供需失衡的現象,凸顯了機制創新的迫切性。
當眾人的目光聚焦於傳統航空業的客貨運量、航班班次等「大數字」時,一個極具潛力卻被長期忽視的領域正靜待發掘——公務航空市場。
香港正站在一個深刻的結構性轉型的十字路口。面對日益嚴峻的財政赤字與社福資源分配不均的雙重挑戰,筆者建議必須以創新思維打破傳統桎梏,開創全新的治理模式。當前香港社福體系呈現出一種令人憂心的悖論:一方面,東華三院、保良局等大型機構坐擁超過4億港元的巨額儲備;另一方面,眾多中小型社福機構和基層民眾卻在資源匱乏中艱難求存。這種「上層充裕、基層緊縮」的局面,折射出香港資源分配機制的深層次問題。
香港社會福利署每年數百億港元的預算分配,確實存在向大型機構傾斜的結構性現象。根據2023/24年度數據,政府向社福機構的整筆撥款總額達241億港元,而東華三院、保良局等大型機構不僅獲得可觀撥款,更積累了巨額儲備,其中整筆撥款儲備均達3.3億港元,總儲備更超過4億港元。這種資源集中化趨勢,使中小型慈善機構在服務供給和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嚴峻挑戰。
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國優先」戰略,標誌著美國傳統外交政策的根本性轉變,其有意地讓美國從二戰後所建立的國際秩序領導者角色中抽身。
在國家科技部為15所在港全國重點實驗室授牌的歷史性時刻,香港創科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對應的政策提案須有系統性的破局思維,為香港融入國家創新體系提供了具有高度操作性的實施路徑。筆者在深入分析該方案的基礎上,結合最新政策動態與現實挑戰,提出進一步優化建議。
香港政府對於「共居」這種新興居住模式提供了初步的政策支持,其主要載體是「青年宿舍計劃」,並將此模式視為紓緩青年住屋壓力的創新途徑之一。筆者龍同這一方向與近期提出的「簡樸房」政策理念相呼應,共同體現了政府在改善市民居住條件方面的多層次探索。
香港的經濟從來不是在順境中成長,而是在每一次挑戰中鍛煉出更強的韌性。失業率微升,不代表經濟衰退;勞動人口增加,反而是市場活力的體現。
當大廈電梯故障、消防通道堵塞威脅市民安全時,物業管理業監管局(物監局)卻將過半人力投入進修課程的行政審核,僅餘少數人處理全港每年超過五百宗的投訴案件。
香港物業管理業監管局(PMSA)作為法定監管機構,肩負規範全港1.3萬名持牌人及監督2.8萬幢建築物管理品質的重任,其服務實質覆蓋720萬市民生活安全,未來更潛在輻射影響大灣區8,600萬人口。
公營房屋從鐵皮蔽身的徙置大廈,到今日窗明几淨的現代化屋邨,這條路走了七十寒暑。公營房屋由從前的粗糙胚土,僅能遮風擋雨;到今屆政府執起精雕的刻刀,將「簡約公屋」化為提速安居的飛梭......
香港年長司機交通意外頻發,引發社會對其駕駛安全的廣泛關注。
2025年8月14日,熱帶氣旋「楊柳」外圍雨帶以每小時逾140毫米的狂暴雨勢撕開香港城市防線,港島中西區排水系統在超越極限的瞬時負荷下徹底崩潰。風暴潮同步推高維港水位,黃大仙地下車道化作深達半公尺的渾濁河流,積水淹沒交通標誌桿的驚悚畫面透過社群媒體瘋傳;柴灣道更爆出駭人的黃泥水噴泉,湍急水流將轎車沖疊,東區醫院急診室水浸。西營盤商圈淪為汪洋澤國,全港當日累計逾兩百宗塌樹報告,機場快線停擺五小時釀成過萬旅客滯留,這場抽乾每小時廿五座奧運泳池總水量(註:全港時雨量峰值約每秒七十立方米)的黑雨,赤裸揭露氣候失控時代的都市脆弱性本質。
如同較早前的預測,特朗普並不會因為賴清德對美國的『跪拜』,就會善待台灣.根據最新公布的關稅名單,特郎普對台灣實施了平均高達20%的關稅。涵蓋範圍包括工業用品、機械零售、到民生消費品、資訊產品、精密儀器、塑膠製品。影響出口金額高達130億美元。
香港強制驗樓制度深陷「程序完備而執行癱瘓」的悖論,六成四危齡私樓猶如城市計時炸彈,逾二萬六千份驗窗通知淪為紙上警示,逾萬宗逾期三年以上的積壓個案持續滋長風險,更諷刺的是六成墜窗事故竟發生在監察名單之外。三無大廈的治理真空如同蔓延的毒瘤。
本文探討內地女子利用香港移民與分娩政策,為子女爭取永久居留權的爭議。透過分析近期在小紅書等平台瘋傳的「來港生子攻略」,文章反思此現象對香港公共資源的壓力與社會法律層面的挑戰。結合歷史案例與專家觀點,本文批判吸引人才政策與其意外後果的脫節,同時提出如何將政策漏洞轉化為策略機遇的建議。最終,文章呼籲在回應本地憂慮的同時,善用香港作為中國國家戰略「橋頭堡」的定位,吸引優質人才,推動長遠發展,以實現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平衡。
當土瓜灣益豐大廈的電梯平穩升起長者笑容,深水埗舊樓水管更新後清泉流淌,這些即將照進現實的畫面,正召喚物業管理業監管局啟動一場從監管者到安全夥伴的蛻變。全港逾萬幢舊樓的隱患整治無需悲情吶喊,而可成為制度創新的璀璨舞台。
土瓜灣益豐大廈的停電事件,猶如撕裂夜幕的閃電,暴露出香港電力監管體系的深層矛盾。唯有將鏽蝕的電纜更換為通達的神經,將斷裂的責任鏈修復為協作的網絡,才能織就覆蓋全港的民生安全預警體系,讓穩定電流真正成為點亮萬家燈火的都市血脈。
2025年8月3日,國泰航空CX291班機從香港國際機場起飛,標誌著香港至布魯塞爾直航航線正式恢復。這條每週四班的航線,搭載的不僅是乘客與貨物,更承載香港重塑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