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道」之後:「聖徒遺產」、「復仇敘事」以及美國共和黨的未來

avatar

鄒明蓁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鄒明蓁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保守派活動家查理・柯克的遇刺,已成為攪動美國共和黨內部生態的一起標誌性事件。該事件不僅以催化劑的方式,將黨內長期積累的意識形態分歧、路線之爭與代際矛盾加速表面化、公開化,更因其關鍵角色的缺席而對共和黨的組織基礎與權力結構形成衝擊。

柯克的政治價值體現在其卓越的青年動員能力。作為「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的青年旗手,他創辦的「美國轉折點」(TPUSA)已發展為全美最大的青年政治組織之一,成功激活了共和黨歷來難以有效觸達的保守派年輕群體,成為該黨選民基礎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與此同時,柯克亦在黨內權力網絡中佔據關鍵位置,他既是特朗普總統的親密盟友,也深度參與了其第二任期的政府人事舉薦工作,更是推動副總統J.D.萬斯從反對特朗普轉變為MAGA一份子的核心人物。

因此,柯克的驟然離世在運動內部造成了一個難以簡單填補的「魅力型領導真空」。這一真空不僅削弱了共和黨與年輕世代的聯結紐帶,也對黨內派系平衡與未來戰略走向構成深遠挑戰,共和黨如何應對這一結構性變動,將直接影響其後續的政治生態與發展路徑。

殉道敘事的嬗變:從悲劇到政治武器

事件發生後,柯克之死迅速從一樁暴力犯罪,被轉化為MAGA運動的基礎神話。這一嬗變過程的核心,在於特朗普及其盟友對敘事權的牢牢掌控。在其主導下,該事件被迅速定性為由「激進左翼」策劃的政治暗殺,從而將其從刑事案件的範疇剝離,置於政治戰爭的敘事框架之內。特朗普不僅追授柯克總統自由勳章,更在儀式上將其與林肯、馬丁・路德・金等歷史人物相提並論,此種「嬗變」(Transmogrification)修辭旨在將個人提升為事業的象徵,並將其死亡塑造成一種高尚的犧牲。

一個標誌性的時刻是,特朗普公開駁回了柯克遺孀埃麗卡所表達的寬恕姿態,並宣稱「我憎恨我的對手」。該標誌展現MAGA運動在意識形態上的走向:為政治目的暫時否定MAGA運動的宗教身份認同,將一種強調報復的政治神學置於傳統的基督教恩典神學之上。此舉的政治意圖十分清晰。寬恕可能導致局勢降級與情感能量的消散,而復仇則要求持續的衝突、警惕和動員。透過構建殉道敘事,特朗普不僅為其支持者提供了強大的情感凝聚力,也為其動用國家權力打擊政治對手提供了道義上的正當性。

這一敘事經由福克斯新聞、班農《作戰室》(War Room)等保守派媒體圈的放大迅速形成「回音室」。同時,它也成為線上籌款的有力工具。學術研究中的「殉道效應」指出,當一項事業與痛苦和努力掛鉤時,民眾的捐款意願會增加。柯克之死被描繪為終極犧牲,極大地刺激了小額捐贈者的熱情。這些捐贈者通常更具意識形態動機,其資金的湧入將不成比例地惠及與全國性MAGA運動品牌一致的候選人,從而加劇了共和黨走向極化和制度破壞的趨勢。

斷層與分野:刺殺案透視下的黨內派系

民粹-MAGA翼,以眾議院自由核心小組(House Freedom Caucus)為代表,將柯克之死視為其核心世界觀的明證,即一個腐敗的、「覺醒的」建制派及其暴力的「激進左翼」走卒,正在與愛國的美國人進行一場戰爭。他們利用這一事件作為修辭武器,將極端的政治策略包裝為必要的自衛手段。其背後是一種「政治即戰爭」的施密特式「敵-我」觀念,其目標不是說服對手,而是消滅對手。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務實-執政翼,以共和黨主街夥伴關係(Republican Main Street Partnership)為代表。該派系成員多來自競爭激烈的搖擺選區,其敘事策略受制於選舉需要。他們明確拒絕復仇話語,轉而呼籲「和諧共處」以及與文明對話,從而避免疏遠對極端言論反感的郊區和獨立選民。其背後是一種「政治即說服」的傳統民主觀念,即透過妥協與聯盟建設來贏得超過半數的執政基礎。

然而,在當前共和黨的權力格局中,前者的聲音顯然蓋過了後者。務實派的溫和呼籲,在民粹派充滿情感共鳴且經媒體放大的敘事面前顯得蒼白無力,這實際上是將政黨方向的控制權讓渡給了更極端的派系。

遺產之爭:後柯克時代的權力真空

柯克遇刺事件,將MAGA運動推入了一個由「權力真空」與「正統性危機」交織的困境。權力層面,憲法對任期的限制使得特朗普之後的繼承問題懸而未決,柯克作為潛在接班人的隕落加劇了混亂,更將一場關於運動本質的「解釋權之爭」推向檯前:MAGA運動究竟屬於班農所宣稱的草根民粹主義,還是資本家菁英主導的技術官僚改革?

一方面,柯克之死實現了其生前遺願,促成了特朗普和馬斯克的和解。另一方面,這也導致以史蒂夫・班農為代表的反建制民粹主義和埃隆・馬斯克為代表的技術民粹主義之間的衝突如脫韁野馬般失去控制。班農將自己定位為美國工人階級對抗「全球主義菁英」和「億萬富翁」的捍衛者;相反,馬斯克則代表了與特朗普結盟的科技和金融菁英,他們尋求放鬆管制,並利用商業原則來「精簡」政府。查理・柯克及其TPUSA組織,在接受主要億萬富翁捐助者資助的同時,也嫻熟地運用民粹主義、反菁英的言辭彌合這一分歧。隨著柯克的離去,這種內在的緊張關係變得更加暴露。

因此,表面的權力繼承之戰,實質是運動靈魂與未來方向的爭奪。柯克之死引發的,正是這場關於「誰更能代表特朗普主義」的預演,而其政治遺產被各方爭相「神聖化」的過程,更為這場角逐增添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結語

查理・柯克遇刺事件及其後續發展,為觀察當下美國政治生態提供了一個深刻的樣本。所謂的「美式民主」,正深陷於制度性痼疾與政治極化的惡性循環。當一個國家的執政黨將一樁暴力悲劇迅速轉化為政治鬥爭的燃料,將「復仇敘事」置於社會和解之上,並以此作為鞏固權力、動員選民的工具時,這不僅暴露了其政治菁英的短視與不負責任,更深刻地拷問著其所標榜的民主制度的韌性與公信力。傳統的、以尋求共識為基礎的代議制民主正在被一種以激化矛盾、摧毀對手為目標的零和博弈所取代。這種「否決政治」的常態化,使得國家治理深陷於黨派內耗,難以形成長遠、穩定的內外政策。

對國際社會而言,一個沉溺於內部「文化戰爭」與派系攻伐的美國,其對外政策的連貫性與可預測性必然受到侵蝕。當其國內政治的驅動力是不斷製造和定義「敵人」時,這種鬥爭邏輯極易外溢至國際關係領域,給本已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格局帶來更多風險與動盪。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美國新型洲際彈道導彈承包商工廠發生爆炸
avatar
藍莓日報
割肉換「和平」 烏克蘭吞下「美烏礦產協議」
avatar
藍莓日報
美國3年來GDP首跌0.3% 特朗普甩鍋拜登
avatar
藍莓日報
品牌鞋商聯合致函白宮:面臨「生存威脅」
avatar
藍莓日報
美烏的礦產資源協議.本質與歷史何其相似(美國對我首場貿易戰.最早見於近二百年前)
avatar
陳鳳翔
特朗普再放話:不排除軍事併吞格陵蘭
avatar
藍莓日報
首批「特朗普關稅商品」抵美 成本暴漲250%
avatar
藍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