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評論
在時代浪潮的奔湧中,香港這顆璀璨的東方之珠,正悄然奏響一曲法治與創新的雙重樂章。從連結東西方的“超級聯絡人”,到創造新價值的“超級增值人”,香港的角色正經歷深刻進化。法治的鞏固為繁榮奠定了最堅實的根基,而積極的產業政策與深度的區域融合則為其註入了面向未來的澎湃動能。
俄羅斯堪察加半島於2025年7月30日發生的8.7級地震,經俄羅斯科學院測定為蘇聯解體後當地最強震動,但低於1952年同區9.0級歷史記錄。
新界北都會區的發展正面臨歷史性機遇,筆者建議若能跳脫傳統思維框架,以四方共責架構(居民、法團、物管、政府)為基礎,結合大灣區協作優勢,將可開創嶄新局面。
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迎里程碑。繼「港車北上」成功實施後,「粵車南下」政策將於今年11月正式啟動唯有在「機場擴容優先、時段精準供給、配套同步升級、社會共情培育」的多維協同下,「粵車南下」才能從交通政策昇華為灣區融合的典範之作。
今屆特區政府在鼓勵生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設立新生嬰兒獎勵金、推行「家有初生優先選樓計劃」等。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本港去年的總和生育率較2023年的高,每千名女性(不包括女性外籍家庭傭工)有841名嬰兒(2023年有751名嬰兒)。影響家庭生育意願的因素有很多,但當局仍須持續推出措施,創造有利條件,鼓勵市民生育。筆者認為可以從增加假期日數和加強託管服務方面入手。
近日,觀塘仁安大廈電錶房火災事故及土瓜灣益豐大廈停電事故,暴露香港高齡建築在「形式合規」與「實質安全」間的致命斷層。
釋永信的事情其實已經在武林界廣泛流傳。有武林界朋友一早给了他另外有個法號叫做<释揾銀>。他不懂功夫,排場好勁, 每次出外都要住顶级套房。 大約27年前,我受朋友邀請和他在富麗華酒店頂樓晚飯,當時他30出頭已經做少林寺的主持。 但談吐之間 我並不覺得他有什麼大師的修為,更遑論佛學修為, 他亦不懂得功夫。當時應該有人刻意培養他,作為出面人。十多年前他曾經想將少林寺上市,後來被叫停。 亦有好多人向有關部門投訴佢,但最终都被畀壓下來, 可見他的保護傘非常之強。
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我們共同責任,但目前香港堆填區面臨壓力,固體廢物棄置量長期高企,雖然政府推出「綠在區區」計劃,但現時回收率仍然偏低。
當全球貿易因關稅壁壘與區域衝突而波動時,香港機場的貨運網絡展現出驚人的靈活性。儘管6月貨運量微跌1.6%,但上半年整體仍錄得1.9%增長。
全球經濟格局持續變化,國家正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香港亦積極開拓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筆者認為,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清真產業」市場,能夠為國家、為香港帶來莫大機遇。
近年來,隨着國際及本地安全環境急劇變化,香港在維護國家安全、防範潛在風險方面,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2025年7月,政府刊憲並即時生效的《監獄(修訂)規則》,這次修訂不僅緊貼國家安全需要,更反映了懲教制度現代化和與國際接軌的決心,是香港法治和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值得社會各界充分肯定與支持。
極端天氣愈見頻繁,颱風「韋帕」日前襲港,當局因應風力和風勢一度掛起「十號波」,是繼2023年超強颱風「蘇拉」後香港首次再掛十號風球。如斯強勁的颱風過後,香港整體運作迅速回復正常,有賴政府的準備工作和應變部署,以及在極端天氣下緊守崗位的相關人員,他們的貢獻,值得社會「點讚」!
近日,路政署宣告北環綫主支綫最遲2034年貫通的目標,與古洞站轉乘樞紐按港鐵進度報告推進的現況,掩蓋不了新界北民生基建的系統性滯後。
在「一國兩制」的戰略框架下,香港憑藉全球唯一中國普通法司法管轄區的獨特地位,為粵港澳大灣區構築多維度戰略防火牆。
香港財政結構的深層病灶,在於以往對土地出讓收入的病態依賴,全球秩序震盪之際,筆者建議有用制度創新鍛造財政韌性,以利香港從被動管治者蛻變為主動價值創造者。
筆者建議三軸並進策略路徑本質是剝離理想化套利主張,在監管框架內以大灣區政策為錨點:將香港法治優勢與內地產業資源通過合規金融工具銜接,重點發展綠色能源與跨境數據資產化,方能在週期波動中建立可持續韌性。
這次參觀湛江艦、運城艦是一次國防體驗,更是一場靈魂洗禮。當99.9%的市民以行動詮釋熱忱,當「國安家好」成為社會共識,那些被誇大的「不便」早已湮滅於歷史洪流!
筆者審視香港文旅發展的結構性困局,認為核心矛盾在於「資源豐沛而系統失靈」, 全港逾千處歷史建築散落十八區卻缺乏動線整合,非遺技藝淪為觀光表演而產業附加值低迷,節慶人潮管理更因部門權責破碎而屢現失控。筆者主張須以「制度重構工程」重塑香港文旅基因,借鏡內地成功經驗卻非機械複製,而是將其精髓轉化為契合香港地緣特質的活化解方。 香港終將兌現「無處不旅遊,處處皆金融」的稀缺競爭力。這非漸進改良,而是以地緣能量驅動的制度涅槃。
香港維港的夜色是世界級名片,但全球文旅競爭已進入沉浸式體驗新時代。筆者建議把握契機先行先試,將維港升維為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離岸樞紐。
本港經濟受外圍不確定性和消費模式轉變影響,零售及飲食業經營困難,失業率上升。我認為,提振消費的關鍵在於保障市民就業和收入穩定,政府應檢視外勞政策,並加強本地勞工的就業支援,本地商戶亦應創新轉型,吸引旅客和市民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