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觀察
當全球經濟在37萬億美元美債陰影下顫抖,《大而美法案》與《天才法案》卻以「復興」之名編織制度性掠奪網。筆者認為這兩部法案實為華盛頓債務轉嫁工程的精密齒輪,前者以稅收霸權抽汲新興市場血液,後者用金融創新包裝債務毒丸,其協同效應正將發展中國家推向財政斷崖。
美國經濟正深陷結構性失衡危機,其病灶源於債務擴張、制度扭曲與基礎建設崩壞的三重癥結。筆者認為美國若持續以關稅等對外手段轉嫁矛盾,將加速侵蝕霸權根基。
解析哈佛與麻省理工學者文章,剖析中國 1.0 工業化與 2.0 科技崛起對美國的衝擊,揭露美國應對的矛盾心態與深層困境,探討中美競爭的未來走向。
目前全球清真經濟正經歷快速成長,原因主要包括人口紅利、消費升級和金融創新,而目前全球穆斯林人口超過20億,而且持續增加,形成龐大的消費群體,帶來了龐大市場和無限商機,特別是隨消費者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升,對高品質、多樣化清真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加上金融創新為清真產業提供了更多融資和投資管道,種種方面均促進了清真產業發展。
今年 9 月 3 日北京將舉行抗戰勝利 80 周年紀念活動,含天安門閱兵,展示新裝備,特邀各方代表,特朗普與會待定,旨在緬懷犧牲、傳和平理念,意義深遠。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山東艦航母編隊訪問香港,由於參觀名額有限,在門票分派上應更加注重公平,讓更多普通市民有機會參與。不應只是以特定階層、人士或議員為主體,給人「私下分派」的感覺。上述這些人群,平時已有更多機會接觸解放軍先進裝備,而普通市民尤其是基層民眾和青少年,更需要這樣的機會來感受國家力量。此次訪問雖已線上發放1萬張參觀票且瞬間約滿,但仍可進一步優化分配方式,如拿出不少於兩千張門票以公開實名抽簽形式分派,最大化接觸廣大市民,讓市民有更多的參與,感受到公平公正,從而更有效地宣傳愛國意識。
筆者在上一篇文章提到,《香港國安法》正式實施後,香港的競爭力及營商環境不單沒有如部分西方國家和媒體指控般衰退,反而為香港保持國際競爭力和維持社會穩定提供有利條件,成功令香港走出2019年「修例風波」陰霾,繼續成為各國投資者眼中炙手可熱的投資熱土。
筆者建議唯有當市民親眼見證資源從臃腫的官僚體系流向基層服務,香港方能以刮骨療毒的勇氣和決心,兌現《基本法》所賦予的「一國兩制」的繁榮承諾。這場效能革命,不僅是對過去遺憾的修正,更是香港重塑未來的關鍵一步。
《香港國安法》在2020年6月30日正式實施,令一度混亂和失序的香港社會回復平靜。連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於2024年3月完成本地立法,國安法律體系得以完善,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讓香港可以昂首闊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筆者建議通過「裁高層冗余、補基層短板、建流通機制」等的系統工程,實現更優資源分配與治理能力升級的動態均衡。此框架既呼應李家超特首強調的「行政效率」,亦契合梁愛詩警示的「素質提升」需求,為香港長遠發展奠定制度韌性。
李家超推動的行政立法互動機制雖具象徵意義,但前廳交流會實質政策討論不足,難補專業審議短板。
《維護國家安全條例》2024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完成特區為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進行本地立法的歷史性任務,在「一國兩制」事業發展進程中樹立起一座意義非凡的里程碑。一年來,在國家安全相關法律的有力護航下,香港展現出由治及興階段愛國愛港的蓬勃新氣象。
筆者建議於現行制度框架內創造彈性空間。彈性職位池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分層凍結機制平衡不同群體權益,合約工認證體系捍衛服務質量,三年累計節省的將轉化為社會福利升級動能。其戰略價值在於避免體制震盪,透過社福撬動民間資本,助力構建規模精簡但抗壓性強的公共服務體系。此路徑不僅化解財政燃眉之急,更可能成為政府效能轉型的契機。
2025年全國兩會勝利閉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明確指出了創新驅動發展和區域協同效應的重要性,也進一步確立香港未來發展的方向,必須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把創科資源更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融入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
長和集團以228億美元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的交易,早前因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表明將依法進行審查而暫停。然而,長和竟試圖將交易拆分為「巴拿馬港口賣給貝萊德,其餘港口轉手意大利公司」,以「分步走」規避審查。香港作為高度法治的國際商業都會,企業進行跨境資本運作本無可厚非,但當交易觸及國家安全與戰略利益時,便須置於法律與國家主權的框架下審慎權衡。
新民黨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女士今日(23 日)聯同新界鄉議局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劉業強先生發布了《智慧水務政策建議書》(見附件)。《智慧水務政策建議書》分析了時下香港水務系統現況,並針對有關情況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成立委員會調控各項失水相關事宜、完善水務署統計食水流向及防 控工作、加強節約用水的宣傳和教育、善用科技加快推動智慧水務等,冀推動特區政府以科技節省水資源,確保水資源的潔淨、可靠性和持續性。
2025 年 5 月19日,《紐約時報》發表「一個屬中國的世紀可能已經到來」一文,聚焦中美發展軌迹對比,引發國際輿論對全球格局變革的熱烈討論。文章以中美在科技、産業與政策層面的反差為切入點,既肯定中國十年發展成就,也暗藏對 「捧殺」 風險的警示。
2025年,特朗普政府宣布對中國加徵關稅,試圖推動美國製造業復蘇,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實現出口超越進口。可是,不足多少周,美國政府又主動商議取消和暫停大部份關稅,部署其它手段進行脅迫打壓。回顧近二百年中美貿易關係的演變,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欺壓經歷五個階段,中國已從被動挨打轉變為主動反擊,在歷史進程中實現了强勢崛起。如今的中國經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今非昔比,美國此番目的難以達成。
筆者認為香港通過法律深化、金融革新、工商賦能及國際協作,構建「硬法規+軟實力」的綜合防護體系,有效抵禦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此模式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統籌安全與發展,不僅鞏固了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亦為全球城市治理提供了獨特範本,展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制度生命力。
瑞士當地時間5月10日至11日,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方牽頭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格里爾在日內瓦舉行中美經貿高層會談。雙方圍繞落實今年1月17日中美元首通話重要共識進行了坦誠、深入、具有建設性的溝通,在經貿領域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當地時間5月12日上午9:00,雙方發布《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見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