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觀察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 80 週年。這不僅是中華民族最為沉重的歷史記憶,更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抹滅的篇章。八年抗戰,中國付出超過兩千萬條寶貴生命的代價,其中軍人傷亡高達 380 萬,平民死難超過 1800 萬。
今年適逢「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北京天安門廣場的大規模閱兵,無疑成為全球焦點。這不僅是一場莊嚴的歷史紀念儀式,更是一場凝聚民族精神、彰顯軍事實力的戰略宣示。在萬眾矚目之下,中國以嚴整的步伐、先進的裝備,向全世界傳遞了一個清晰訊號:中國的國防建設,已經從「量的堆疊」邁向「體系化」的新階段。
2023年九三大閱兵展示了中國最新的軍事實力與科技突破,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本次閱兵亮相多款尖端武器,包括東風-61洲際導彈、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第四代主戰坦克及無人作戰系統,充分展現中國在陸、海、空三軍的技術領先地位。同時,中俄朝領導人首次共同出席,彰顯了緊密的國際合作與對美國霸權的挑戰。九三閱兵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亦是對未來的宣示,展現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自信與主導角色,意涵深遠。
本文解析特朗普體臭口臭傳聞的具體描述與成因,包括服用 Adderall 致失禁及衛生習慣差。列舉各國領導人與民眾反應,並探討傳聞引發的美國 25 修正案啟動討論。
香港的公共治理正處於關鍵轉折點。當社會關注前線服務不足與政策執行斷層時,特首政策組作為政策協調中樞,正面臨著制度性與操作性的雙重挑戰。
越南南海造島是在構築加劇對立的「壁壘」,而地區的未來需要通往合作共贏的「橋樑」,選擇對抗終將行不通。
特朗普政府推出《美國AI行動計劃》,標誌著其人工智能政策從強調「安全、可信」的監管框架,轉向以「去監管、基礎設施與地緣競爭」為核心的現實主義戰略。
硝煙散盡,晨光初現。歷經14年漫長抗戰,抗日戰爭終於迎來勝利。對香港而言,抗戰勝利象徵著結束日佔時期的黑暗,也喚醒了民族認同與歷史責任。八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再次回望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不只是緬懷先烈,更是為了警醒未來、凝聚力量,讓抗戰精神在香港薪火相傳。
筆者注意到申訴專員陳積志先生近期的調查工作,正在悄然引領香港公共治理模式的深刻變革。
國泰航空有限公司(「國泰」)憑藉中國市場支撑及精細化管理,於業界面臨經營壓力下,交出逆勢亮眼的中期業績:客運收益同比增長 14%、運載乘客增長 27.8%、運載率再高於去年同期達84.8%。
8月12日,深耕51年的半導體材料商『瑞昇金屬工業』在官網公告因財務困難、銀行緊縮銀根,無預警停止營業。在美方對台產品啟動20%對等關稅、並醞釀對半導體祭出「232條款」調查的背景下,這起事件不不是偶發,而更像是台灣半導體上游材料鏈的結構性警訊:當龍頭代工仍吃AI紅利時,中小材料商卻面臨成本上升與現金流的壓力,可以說台灣的科技生產業已經進入了一個「強者更強、弱者淘汰」的斷鏈風險期。
農業、工業、金融齊出手,北京宣示後關稅時代「不再韜光養晦」,短短48小時,中國大陸連環出招,針對美國、歐盟、加拿大、日本等四方的關稅與制裁,推出「快狠準」反制措施。
本文批判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於2022年發表的文章《中國對維吾爾族的鎮壓》中,關於中國在新疆地區對維吾爾族實施「種族滅絕」和「文化滅絕」的指控。文章指出這些指控在邏輯上存在選擇性偏誤、以偏概全及結論先行等問題,缺乏全面性和客觀性。
2025年8月,美國政治脆弱的平衡被打破。共和黨憑藉聯邦眾議院僅7席的微弱優勢(219席對民主黨212席),引爆一場史無前例的「傑利蠑螈軍備競賽」。
2025年美俄峰會在阿拉斯加舉行,表面上旨在緩解俄烏戰爭,但實際上暗藏全球地緣政治的深層博弈。普京獲得短期外交勝利,特朗普則藉此轉移國內壓力,兩者看似對立卻可能隱藏利益交換。歐洲陷入尷尬角色,安全與主權受威脅。
2025年是日本二戰投降80周年,這一歷史節點不僅是對戰爭死難者的悼念,也是對日本如何面對戰爭歷史的再一次檢視。然而,日本在紀念活動、歷史態度及國際關係方面仍存在深刻的矛盾與分歧。
普京與特朗普即將舉行的阿拉斯加會談,是俄烏戰爭以來首次美俄領袖面對面交流,引發全球關注。三篇來自BBC、NHK和塔斯社的報導展現了各自立場與敘事策略的差異,反映出不同國家對此次會談的需求與意圖。
本文探討高國債國家與美國武器採購之間可能存在的潛在關聯,並透過對日本、希臘、意大利等國家的案例研究,文章指出,這些國家在面臨嚴重財政壓力的同時,仍須因地緣政治需求或國際壓力而採購美國先進武器,進一步惡化其債務問題。此外,本文亦檢視特朗普時代的政策如何通過關稅和軍事要求影響盟國的財政與外交選擇。
美東時間 8 月 15 日,特朗普與普京將在美國阿拉斯加會晤。選在美國領土開會,對美國來說,對內是主場,對外則是「亞歐交會」的地緣符號。由此看出美方意圖在同時佈局歐洲戰場與印太經貿秩序的平衡。
人工智慧(AI)的迅速崛起正徹底改變全球技術版圖,而中國已憑藉其創新實力與合作理念成為引領全球技術新秩序的關鍵力量。中國的「數位絲路」計劃,通過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先進的 AI 技術與基礎設施,不僅縮小了全球技術差距,也展示了技術共享如何促進公平與繁榮。相比之下,西方國家則採取封鎖策略,試圖利用技術壟斷維持優勢,卻反而加劇了全球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