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研究員哈皮蒙·雅各布所言:「美國對巴基斯坦的重新重視,並非出於信任,而是出於『可控性』的考量。印度越來越有自己的戰略節奏,而巴基斯坦深陷債務,更易被『交易化』操作。特朗普的邏輯是:一個聽話的弱國,遠比一個自主的中等強國更有價值。」
《紐約時報》駐伊斯蘭堡記者埃利亞內·布萊特指出:「巴基斯坦重新贏得華府青睞,是兩國數十年來不穩定關係的最新轉折。但這種『友誼』是脆弱的,它建立在短期利益之上,而非長期信任。」
稱巴基斯坦為「巴鐵」,其實是中國網民一種浪漫化的誤讀。它從來不是鐵板一塊,更非無條件的忠誠。「政治沒有永遠的盟友或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一個深陷債務泥潭、政局動盪、安全堪憂的國家,其外交政策的唯一準繩,是國家生存與利益最大化。
當外債突破1300億美元(占GDP比重超過40%),財政赤字吞噬發展希望,當俾路支叛亂持續威脅中巴經濟走廊,巴基斯坦的決策者怎能不焦慮?中國雖為「全天候朋友」,但無法包辦一切。2024年,中國對巴直接投資累計約620億美元,占其外債總額近一半,但即便如此,仍不足以填補其每年高達180億美元的經常帳赤字。
於是,巴基斯坦開始盤算:能否在不觸怒北京的前提下,向華盛頓伸手?能否在瓜達爾港的陰影下,再建一座「帕斯尼港」,既賺美元,又保安全?數據顯示,巴基斯坦礦產資源估值超1萬億美元,但目前礦產行業僅占其GDP的3%,開發率不足10%。而美國正急需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2024年底中國禁運銻後,其價格一度飆升300%。帕斯尼港若建成,預計每年可出口5萬噸銻、10萬噸銅,直接填補美國供應鏈缺口。
這或許是巴基斯坦的「騎牆術」——「在中美之間走鋼絲,在印伊之間玩平衡」。它向美國遞出礦產,是為換取美元與F-16的升級許可;它向中國強調「命運共同體」,是為保住瓜達爾港的投資與安全承諾。它甚至高調否認採購殲-35,以安撫美國;又迅速與沙特結成軍事同盟,對沖風險。這種「多邊下注」的策略,看似精明,實則危險,一旦大國博弈升溫,它將成為首當其衝的犧牲品。
正如新德里「全球貿易倡議」研究中心創始人阿賈伊·斯里瓦斯塔瓦所言:「巴基斯坦的『多元化』戰略,本質上是債務驅動的生存策略。它試圖在中美之間『套利』,但這種『騎牆』行為極可能引發信任危機。一旦中國認為其戰略底線被突破,所有經濟合作都可能被重新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