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長期以大陸腹地為核心,其主要威脅多來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這也讓中國幾千年的軍事戰略,自然傾向於鞏固陸權、守護疆域。從《武經七書》的《孫子兵法》開始,一直到清末胡林翼所著的《讀史兵略》,都是以陸戰經驗為基礎,鮮少提及海戰。
從守衛中原到仰望星辰:中國戰略思想的轉變
古代中國的水師,也多半只活躍於內河或近海,如長江、鄱陽湖等。元朝雖數次出兵日本、越南,但都以失敗告終。到了明清時期更是實施「海禁政策」,也就讓中國在遠洋海軍發展上明顯落後於西方。清末甲午戰爭的慘敗,成為中國海權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課,也成為民族記憶裡的恥辱印記。
但歷史的挫敗,也往往是下一次崛起的伏筆。中國今日對海洋的重視,已經從內陸大國邁向海洋強國的決心,正是因為有那段痛苦的歷史,才能淬煉出近年要一洗恥辱的決心。
從大航海到航母時代:西方海權的全球稱霸
若說誰開啟了「海權時代」,那得從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說起。那場勝利,讓英國正式成為海上霸主,也開啟了它橫掃全球的帝國榮光。到了19、20世紀初,英國以艦隊和殖民地構築出「日不落帝國」。
二戰結束後,美國接手成為新的海上強權。靠著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浮動國土,美國能在世界任何海域展現國力,維持冷戰時期至今的全球優勢。
不過近年要被中國海軍/空軍快速的發展,慢慢的被超越。
隨著21世紀戰略思維的演變,誰控制太空就等於控制整個世界。太空是最新的製高點,對全球布局的軍事、經濟活動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誰控制太空已被視為是未來全球軍事力量稱覇的決定要素。
然而,整體而言,隨著中國在造艦速度、電磁彈射技術及艦載機體系的急速成長,美國的海權優勢雖仍存有優勢,但「領先幅度」也正被快速縮小中。
21世紀的新制高點:從「海」到「空」,從「空」到「太空」
太空,是現代軍事競爭的「終極高地」。
在今天,誰能掌握太空,誰就能控制全球的通訊、導航、偵查與打擊鏈。
美國有GPS,中國有北斗。兩者都是國家安全的命脈,支撐精準導彈、無人機與部隊定位系統。1995至96年的台海飛彈危機時期,當年美國把GPS衛星的信號改變,使得中國的戰鬥機起飛後無法導航,飛彈發射後無法準確命中目標,而美國用EA6B 電戰機,經過中國大陸沿岸就造成中國的雷達和通訊全部失靈,這對當時中國的太空和軍事科技深受打擊。當年中國在太空科技上至少落後美國40年。這一事件深刻的提醒了北京:沒有自主的衛星導航,就等於國防的「眼睛」和「耳朵」都掌握在他人手中。
於是,中國全力發展戰略低軌通訊衛星的網路系統。從「千帆星座」( SpaceSail Constellation )進步到更大計畫的「國網系統」。在反衛星武器方面,中美雙方都有摧毀衛星的導彈及研發,就是具備有「拖曳」和「捕獲」敵方衛星的變軌技術,在這方面中美都各有所長,平分秋色。而在北斗系統上,如今已具備全球覆蓋與高精度打擊能力,並躋身世界三大衛星導航體系之一。
從地球到月球:中美太空競爭的三層戰線
在太空領域,美中之爭正全方位展開。
美國成立了「太空軍」,而中國則有「航天部隊」。
美國有SpaceX與Starlink星鏈系統,中國則推進「千帆星座(SpaceSail)」與「國網計畫」。可以說雙方都在布局低軌小衛星,用分散式網路來抵抗戰時攻擊。在反衛星武器上,美國擁有能摧毀衛星的導彈,中國則研發出能「拖曳、捕獲」敵方衛星的變軌技術。兩者都各有所長。
而在登月與深空探測就更是中美兩國較勁的重點象徵。
美國的Artemis「重返月球」計劃與未來的火星登陸,現正一步步展開。而中國的嫦娥系列「探測工程」則穩紮穩打的投入心力。尤其是嫦娥六號在2024年6月,讓人驚嘆的成功將月球背面的樣品帶回地球,創下人類太空史上的首例。
中美的太空競賽。當美國的「國際太空站」將會在2030年退役後,那麼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就將成為在太空長駐運行的據點,極可能會成為短期內世界上唯一由中國主導的太空站,可以說別具歷史性的象徵。
從甘肅到海南:中國的太空發射佈局
中國的太空發射系統布局嚴密而多元,均各有分工:
甘肅酒泉:這是高緯度的發射中心,主要發射低軌衛星和神舟系列,專攻載人飛船任務。
山西太原:則負責高緯度的太空發射中心,主要發射與太陽同步軌的衛星。
四川西昌:是中低緯度的太空發射中心,主要發射地球同步軌的衛星,比如北斗導航衛星,嫦娥探測器的衛星。
海南文昌: 是低緯度的航天發射場,這是中國的濱海發射場,緯度低靠近赤道,適合發射重型火箭與太空站和深太空的探測任務。因為靠近赤道適合大型火箭與深空任務。
中國在沿岸海域還有移動性發射火箭的新戰略船艦,提升運載能力,保障發射安全,增加發射靈活性,搶佔商業航天市場的戰略措施,這方面美國還沒有佈局。
而這套創新的「海上發射」裝備,就是在沿岸海域用特製船艦進行火箭起飛,既靈活又安全,由此看到中國航太科技發展的創新思維。這也是目前美國尚未大規模實現的領域。
而美國方面,則以NASA,太空軍與民間企業合作為主,如 : Space X 、Blue Origin共同合作。美國官方有三個重要的發射基地:如佛羅里達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卡納維拉爾基地、加州的「范登堡太空軍基地」。這種公私協力的模式,使得美國保持了極高的發射頻率與成本效率。
而美國的部署則是在佛羅里達州,屬於低緯度東海岸的(KSC )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重型火箭與太空梭等重要的載人任務。
而在佛羅里達州,屬於低緯度東海岸的(CCSFS)卡納維拉爾角太空軍基地,面向東方軌道發射地球同步軌和國際太空站等火箭。
在加州,屬於高緯度西海岸(VSFS)范登堡太空軍基地,面向南部發射太陽同步軌的衛星。
美國在德州和維吉尼亞州的商業的發射場地,做的都是私營公司,以追求低成本,高頻率,快速發射的創新商業航天為驅動力。
太空競逐的「星鏈」戰略
美國的Starlink星鏈計畫:目前已部署了超過8,000顆的衛星。
中國的「國網」(Guowang):則規劃未來要有超過1.3萬顆衛星,建構中國自己的太空低軌通信網。
這些密集的「星群」,不只是商業通訊網,更是戰時通信、導航、甚至偵查的重要基礎設施。面對未來的戰爭可以說誰擁有了星鏈,就等於擁有了戰略級的資訊優勢。
從地球到星空:中美太空實力的縮距
但是今天中國則快速的追趕,以高效率的成績獲得全世界的刮目相看。雖然目前美國在太空科技以及尖端科技的研發仍然領先中國,但是今天中美的差距,特別是在太空科技方面的差距,已經非常接進。
而中國在火箭發射頻率、衛星製造、探月工程與低軌網絡的進展速度更是有驚豔全球的表現。美國目前仍占優勢的部分是在聯盟整合、監測網路與商業太空的規模上較優於中國。但是中國則有強大的國家動員與高效率的研發速度,無處不在展現出驚人的追趕力。
然而在未來的太空競爭中,戰爭的打法也絕對不只是科技之爭,而更是制度、速度與意志力的較量。
結論:從「陸權中國」到「太空中國」的百年跨越
中國從「陸地」走向「海洋」,從「天空」延伸到「太空」,中國的戰略視野正在重新定義。
我們看到中國登上了太空,就不再只是探索的象徵,而是經濟安全、能源、通訊與國防的「第四疆界」。
這場中美之間的「太空權」競賽,實際上就是新世紀版的「海權之爭」。也是一場改變人類未來格局的太空超級競賽的開始。
誰能佔據太空制高點,誰就能在未來的國際秩序中握有主導權。
在這短短的四十年,我們看到今日中國的發展,已不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然而「太空計畫」對中國來說,更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可以說,這是一場跨越中國前所沒有的百年追趕,也是一場改寫人類未來格局的超競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