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今世界,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部分大國只顧一己私利,將國際規則視為工具,動輒以制裁與威脅解決爭端,令全球治理體系面臨嚴峻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遭遇前所未有的衝擊,國際社會亟需新的方案與智慧,以重建信任、化解分歧、促進合作。
正是在這一關鍵時刻,中國以大國擔當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胸懷,提出並推動建立了國際調解院——全球首個專門以調解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政府間國際法律組織,為紛亂的世界提供了珍貴的「中國方案」。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今世界,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部分大國只顧一己私利,將國際規則視為工具,動輒以制裁與威脅解決爭端,令全球治理體系面臨嚴峻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遭遇前所未有的衝擊,國際社會亟需新的方案與智慧,以重建信任、化解分歧、促進合作。
正是在這一關鍵時刻,中國以大國擔當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胸懷,提出並推動建立了國際調解院——全球首個專門以調解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政府間國際法律組織,為紛亂的世界提供了珍貴的「中國方案」。
國際調解院的成立,不僅是國際法治領域的創新舉措,更是中國踐行多邊主義、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具體實踐。
與傳統的司法訴訟或強制仲裁不同,調解強調自願、靈活、經濟與合作,尊重當事方的主體地位與意思自治,致力於在平等對話中尋求共識,修復關係,實現共贏。
這不僅符合《聯合國憲章》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精神,更體現了東方「和為貴」的智慧與現代國際法的融合。
中國作為發起國之一,主動搭建這一平台,不以強權壓人,不謀私利,而是以制度性安排為各國提供一個中立、高效、低成本的爭端解決新選擇,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格局與擔當。
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組織,最終選擇落戶香港,更是體現了國家對「一國兩制」實踐的高度信任與戰略佈局。
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擁有成熟的普通法體系、豐富的國際法律人才、以及連接中國與世界的獨特優勢。
在「一國兩制」的保障下,香港不僅保留了原有的法律制度與國際化特色,更在國家支持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超級聯繫人」角色。
國際調解院總部落戶香港,不僅是對香港法治環境與專業服務的國際認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殊榮與責任。
這份殊榮,源於國家對香港的信任與賦能。
將首個以香港為基地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總部設於此地,體現了中央政府對香港國際地位的堅定支持,也標誌著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大局中的角色進一步提升。
然而,殊榮伴隨著責任。香港社會必須倍加珍惜這一歷史機遇,以更高的標準、更強的擔當,履行好國際調解院東道主的職責。
這不僅要求特區政府持續完善法律配套、優化調解機制、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更要求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際社會對香港的信心。
舊灣仔警署——這座二級歷史建築,經活化後成為國際調解院總部,其「古為今用、和而不同」的設計理念,正象徵著香港在傳承中華文化與擁抱國際現代性之間的巧妙平衡。
大堂內「一色入窯,萬彩出窯」的陶瓷意象,寓意著爭端雖起於一源,卻可透過對話與調解,衍生出多元共贏的結局,這正是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核心價值——促進理解、搭建橋樑、化解矛盾。
總而言之,國際調解院的誕生與落戶,是中國在全球治理赤字中主動作為的典範,是「一國兩制」下香港發揮獨特優勢的又一明證。
在亂局中開新局,中國以智慧與擔當,為世界提供了和平解決爭端的新路徑;而香港,也應在國家的支持下,珍惜殊榮、勇擔責任,以專業與法治,向世界展現「中國方案」的實踐力量,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不可替代的香港角色。
相關推薦
筆者期待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供應鏈的“安全錨”,以創新活力與制度彈性引領全球資源配置與技術變革。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科技突破、區域融合與國際化佈局為抓手,化挑戰為機遇,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通過提升“卡脖子”材料與技術的自主能力,以及重塑全球供應鏈規則,大灣區將在“雙重循環”格局中彰顯“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並為全球經濟注入新動力。
《維護國家安全條例》2024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完成特區為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進行本地立法的歷史性任務,在「一國兩制」事業發展進程中樹立起一座意義非凡的里程碑。一年來,在國家安全相關法律的有力護航下,香港展現出由治及興階段愛國愛港的蓬勃新氣象。
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週年,我們站在歷史的交匯點,回望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俯瞰「一國兩制」實踐下的繁榮景象,不禁心潮澎湃,深感歷史啟示之珍貴、家國情懷之厚重、未來使命之崇高。在此重要歷史時刻,我們更應深刻領悟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以熾熱的愛國之心,凝聚共識,共同謀劃國家與家庭更加富足美好的未來。
今次行政長官發表2025年《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為主題,更是全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及加快邁向「由治及興」的進程表。感謝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吸納了民建聯、各位議員及廣大巿民的意見,《施政報告》配合國家發展,讓香港融入國家大局,為制定香港謀發展的長遠規劃,為民生幸福而優化的社會保障網,這是有高度有遠見,落實貼近民生的施政報告。而部門首長責任制、成立「AI效能提升組」、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推廣DSE國際認受性、制訂「精神健康分層護理模式」等,都可見政府深化改革的決心。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必須突破傳統思維,確立其作為「一國兩制」下規則銜接與跨境深度融合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的戰略定位。這一定位需要通過爭取國家授權,獲得在數據跨境、金融開放、人才流動等關鍵領域的制度試驗權,同時對接C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開展貿易便利化、知識產權保護等系統性壓力測試。筆者意為在此基礎上,北部都會區應當強化其雙循環樞紐功能,通過建設離岸貿易中心與跨境供應鏈管理中心,成為聯通國內國際市場的重要戰略節點。
2025 年 10 月 20 日全球首個國際調解院於香港成立,填補國際法治空白,融合「以和為貴」東方智慧,鞏固香港法律中心地位,推動全球治理變革。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中,立法工作的協同機制正在不斷完善。筆者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繫點諮詢專家,通過工作實踐深刻體會到"一國兩制"下立法建言工作的系統性與創新性。這種跨越地域、融合專業的協作模式,不僅豐富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內涵,更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總部位於灣仔的國際調解院今天舉行開業儀式,行政長官李家超指全球局勢動盪,國際調解對解決爭議,維護關係及鼓勵合作不可或缺。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就指,開創合作共贏的前景是時代任務,國際調解院的成立回應了時代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