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2025大罷免」後,讓台灣民眾見識到,原來藍白的「一級戰將」聯手對應民進黨,竟然是極具戰鬥力與威力。這次以32:0完勝,全數守住立法院所有席位,成為在野陣營第一次出乎外界意想不到的「聯合攻防」獲得大成功。這也讓民進黨首嘗「動員策略」的敗仗。這樣的結果,不只讓在野黨的士氣大增,同時也推動了國民黨內部改革的聲音,鄭麗文打破國民黨「醬缸文化」當選主席,讓我們終於看到「沉睡百年」的國民黨有人睡醒了。
故此, 這次國民黨黨主席的選舉 ,也就變得分外重要 ,成為影響台灣未來兩場 2026 / 2028 年選舉的關鍵因素。所以我們這次所看到的國民黨主席之爭,也就不只限於國民黨黨內引起波濤,而是造成全台關注。因為誰當選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台灣未來的政黨輪替。然而這次的選舉結果是合乎多數人的期望,在大多數黨內民意的支持下 ,我們看到了國民黨改革的希望 ,由基層與中間黨員所支持的具有「整合力、會打選仗、重改革」的鄭麗文順利當選國民黨新一屆的黨魁。
鄭麗文當選對世代交替、未來選戰、及兩岸關係的影響
鄭麗文主張要一場「乾淨的選舉、反內定、透明化」的公平競爭,直挑國民黨長年為人所詬病的「權貴、宮廷、醬缸文化」的運作慣性,她努力讓這次選舉回到正常程序與公開透明。這次證明她受到基層國民黨員的認同。多年以來,外界一直瞧不起國民黨的陋習:中常委把持朝綱、小圈子決策與派系的分贓。
鄭麗文之當選的另一個原因是,在「大罷免」完封後,國民黨內普遍認知:黨務即是選務。而鄭麗文以「從羊群變獅群」的論述中,看到了她的飆悍正是國民黨現階段需要的領導人特質。她強調的是組織動員能力、青年與「都會盤」的突破、訊息戰與地面戰並重,並把「藍白合」視為「勝選的最佳工具」。這一點不只敲中黨內人的心聲,同時也合乎非黨員對政黨輪替的期望。
而在兩岸議題上。她雖然仍以「九二共識」為基礎,但重點已移到「以人民安全與利益為優先、必要時主動對話」的進取態度。這一點也是比較貼近現在台灣島內大多數的民意,跳脫國民黨一直以來被民進黨栽贓的「親共 」、「賣台」的標籤。這些被喧染的形象均來自國民黨長期養成的「權貴與宮廷」文化。
國民黨「喬事情」陋習,產生了權貴階級與宮廷式決策的調性,並發展成派系後形成盤根錯節的關係,終於與社會脫節。然而 ,權貴又有誰不戀棧權力? 國民黨的中常委制度其實是長期被少數人所把持,這在初期的民選台灣地區領導人的選舉中,國民黨會敗,就是敗在候選人給人「不接地氣、不知民意」的形象。這就是大家所稱之的「醬缸文化」。試想這樣的政黨文化,讓新人很難出頭,所以也就沒有年輕的中生代願意加入。這次鄭麗文的開明與改革會受到基層黨員的支持,不是沒有原因的。
未來,我們期待鄭麗文所提出的種種大刀闊斧的改革,真的能帶給國民黨有一個清新的新形象,讓大家拭目以待。同時,在可預見的未來,她所要面對的挑戰真的很多,對內要能對抗派系的不合作,元老的頑固不明,在重塑兩岸的共同語言上,更是要能既合乎目前台灣絕大多數的民意,也能讓大陸所接受。接下來馬上要面對的考題是,要打贏明年的地方選舉,更是要整合藍白各方的利益,不會破局 ,才會有2028的合作空間。國民黨有了2026年的「轉型成功」。才有可能寄望為2028 年的領導人選舉奠定勝選的基礎。
作為由民進黨出身的鄭麗文當選國民黨的黨主席,這對民進黨而言,不能不說造成了壓力。而國民黨一直以來的黨主席,都給人「軟弱」的行事風格形象;今天民進黨之所以會如此囂張,就是因為國民黨沒有做好在野黨監督的角色。在台灣,有一種說法是:台灣現在最大的黨叫做「討厭民進黨」。但是,國民黨也同樣被大家所厭惡,才會有民眾黨的崛起。這次國民黨換了「戰將型的領導」,令人非常期待新人事會帶來煥然一新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