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在我國新疆旁的兩個鄰國,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再度爆發激烈衝突。這場國與國的戰火根源,可追溯至一個多世紀前帝國主義劃下的邊界線,杜蘭德線(Durand Line)。
一、帝國邊界:歷史遺留的裂痕
1893 年,英國與阿富汗簽訂《杜蘭德協議》,劃定一條長約 2640 公里的邊界,將南亞的「普什圖族」(Pashtun)等民族聚居區一分為二。這條 「杜蘭德線」(或稱「杜蘭線」)是當年大英帝國為阻擋沙俄南下設的戰略緩沖帶,從未得到阿富汗人民真正認可。1947 年英國撤離南亞,該線成為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邊界,也埋下持續一個多世紀的爭端火種。
對比之下,同樣複雜的「瓦罕走廊」(Wakhan Corridor)問題最終靠和平對話解決。這條位於帕米爾高原(Pamir Mountains)、東端與中國新疆相接的狹長走廊,1895 年被英俄協議強行劃給阿富汗作「緩沖地帶」。新中國成立後,本著平等協商、相互尊重的原則以和平外交手段解決了爭端、維護了鄰國和睦關係。
二、恐怖組織:何以存活阿富汗
被指受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包庇的「巴基斯坦塔利班運動」(TTP)組織,是反對巴基斯坦及被國際定性的恐怖組織, 利用杜蘭線兩側部族地區的治理真空,在阿富汗東部邊境建立據點,形成地緣庇護。阿富汗政府與 TTP 在意識形態上高度重合,難將其徹底切割。
政治現實方面,阿富汗塔利班奪權後需鞏固政權,對 TTP 採取「有限容忍」策略,將其作為與巴基斯坦談判的籌碼。
當下衝突中,美國的影子清晰可見。自2001年的911事件後,從美巴長期的反恐合作歷史來看,美國曾多次通過衛星偵察、情報共享等方式為巴基斯坦打擊恐怖組織提供支持;印度則以援助換影響力的深度介入,2025 年印度對阿富汗承諾多筆援助資金,並在阿富汗旱災時提供 3000 噸小麥等人道主義支持。
三、中國角色:和平協商解矛盾
此刻,若站在瓦罕走廊的高原上,脚下的土地藏著最生動的答案 ,這裡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最窄處不足 1 公里,130年前被英俄强行劃為「緩衝帶」。但與杜蘭綫的百年紛爭不同,60多年前(1963 )兩國簽訂《中阿邊界協議》,和平確定邊界歸屬,中國與阿富汗正是對著眼前的雪山、河谷,用平等談判劃定了 92.45 公里的邊界。如今走廊裡沒有鐵絲網的對峙,只有邊防哨卡的平靜值守。這不是天然的安寧,是中國堅持協商對話的結果,就像古絲綢之路商隊曾在這裡安全通行,今天我們能站在這裡看雪山,靠的也是這份尊重與和平的智慧。
當杜蘭綫的炮火還在延續殖民時代的悲劇,瓦罕走廊的風早已吹散了强權博弈的陰霾。中國從不相信勢力範圍那套舊邏輯,就像當年和平劃定邊界,如今也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推動反恐合作,因為真正的安全,從不是靠外國情報支撑的打擊,而是像瓦罕走廊的雪山一樣,以尊重爲基、以對話爲橋的長久安寧。
(文章結束前,補充一個資料性訊息:在這地區有另一恐怖組織,稱為「東突厥斯坦解放組織」(東伊運),早於2002年被美國列入全球恐怖組織名單,隨後,聯合國也將其列入恐怖組織名單。然而,2022年總統特朗普獨自把其從美國反恐名單解除,同期對新疆肆意抺黑。今天,大國干預別國影子仍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