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新回合:從稀土到波音,兩強博弈誰傷得更重?

avatar

黃楚楚

傳媒人/記者
作者:

黃楚楚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中美貿易戰走到了新的階段。這一次,中國不再是被動挨打的一方,而是從「資源」與「航運節點」兩個戰略要害,向美國發出精準反擊;而特朗普則搬出波音這張牌,企圖以零組件斷供來施壓。故此可預見這一回合的中美攻防,牽動的就不只是關稅與貿易額的對決,而是全球供應鏈的主導權之爭,同時也很遺憾地揭開了未來沒有贏家的結構性重組的序幕。

中國商務部本月14日上午再次發表聲明,針對中美關稅戰、稀土出口管制等措施,再次重申:中國堅定始終一致的立場:「要開戰還是要協商都會奉陪」。

中國商務部的聲明提到,關於稀土等資源的出口管制措施,是中國政府依據法律法規,完善自身出口管制體系的正當做法,而中國身為負責任的大國,始終堅定維護自身國家的安全和國際共同安全的立場,故此,中國是「管制出口」而不是「禁止出口」,對符合規定的申請,將一如既往給予許可,共同維護全球生產供應鏈的安全與穩定。

另外,中國商務部也聲稱,相關措施出台前,中國就已透過雙邊出口管制對話機制,向美國進行了通報;反觀美國長期「泛國家安全化」、濫用出口管制,對中國採取歧視性做法,即便雙方先前已於西班牙馬德里進行過經貿會談,但美國仍持續新增一系列對中國的限制措施,嚴重損害中方利益、破壞雙方經貿會談的氛圍,對此,中方堅決反對。

中國商務部強調,對於關稅戰、貿易戰,中國立場一貫是:「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雙方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在過去的4輪經貿磋商已充分證明,中美在互相尊重、平等協商的基礎上,是能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但美國不能一邊要談,另一邊則威脅恐嚇,並出台新的限制措施,這不是正確的相處之道。

因此,中國敦促美國,儘快糾正錯誤,拿出誠意,與中國相向而行,以兩國元首的通話「共識」為引領,維護好來之不易的磋商成果,繼續發揮中美經貿磋商機制的作用,透過對話協商解決各自的關切,妥善管控分歧,以便推動兩國經貿關係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出乎意料的「雙拳齊發」

中國10月9日宣布,對稀土及其關鍵技術實施最嚴格的出口管制,涵蓋從開採、冶煉、磁材製造到回收的全鏈技術,凡涉及軍事用途,一律不准出口。

隔天,交通部再出重手,對美國擁有、營運或建造的船舶徵收「特別港務費」,並逐年攀升,這對仰賴中美航線的美國企業形成直接壓力。短短48小時,中國的兩招,分別擊中美國產業的「資源命門」與「航運喉嚨」。

特朗普立即回以「波音牌」:這會是反擊還是自傷?

面對壓力,特朗普選擇出手波音。他公開表示,美國可能限制波音飛機零組件出口中國,企圖以此反制北京。但諷刺的是,這一舉措最先受傷的,可能是波音本身的商業利益。

因為波音正在與中國洽談一筆高達500架、總額超過500億美元的大訂單。對於這家近年連連虧損、品質風波不斷的航空巨頭而言,這筆訂單是「重生的門票」。如果少了中國這個大客戶,絕對是波音的損失。反觀中國如果需要購買零組件時,中國的航空公司勢必轉向空中巴士,甚至國產C919。遭受損失的只會是波音,並會連帶影響波音未來市場的發展,並可能產生骨牌效應,波及上萬家美國供應商與數十萬個就業職位。

盤點中美誰更傷:短期美國更痛,中期取決於各自重組的速度

盤點這次中美出招後誰傷得更重。從短期來看,美國的損失顯得更重些。中國這次重磅出擊,可以說打了美國一個措手不及。

中國這次祭出稀土與磁材牌,就是直接卡住美國的脖子,使得美國很難在短期內重建稀土冶煉與製造能力。這直接影響美國的國防、航太、電動車、半導體等產業,導致其成本增加與製造壓力加大。

並且中國將對美國提高船舶特別港務費。這不只是針對掛美國國旗的船隻,對於美國控股超過25%的船隻,也一併涵蓋在內。這除了增加進口商品與材料的成本外,還直接衝擊美國航運事業的發展。

美國以限制波音零組件出口作為回擊,其實並不明智。也許特朗普並未深思熟慮,沒有考慮到當波音失去中國這個龐大市場時,其全球產業鏈將會受創。

當然,貿易戰開打必是兩敗俱傷,對中國而言也並非毫髮無傷。短期內,在現役波音機隊的維修與保養上,中國也會承受一定壓力。觀察中期發展,中美的角力,其實取決於美國在「稀土」自主權上的進展,以及中國在「波音」替代能力上的速度,看誰更具有更強的緩衝力。

中美的「供應鏈之戰」:「技術高地」vs「資源節點」

在中美博弈中,美國掌握的是「技術高地」,握有高端晶片設計、飛機航電、EDA軟體、軍工技術等。

而中國則是全球最大的「製造節點」之一,特別是在電子組裝、稀土磁材、電池、機械零組件等領域佔據壟斷地位。

這意味著美國能「設計與規範」產業,但很多產品如果沒有經過中國「製造節點」,也很難在其他地方製造出來。

所以在這次中美新一回合的攻防中,蘊含著深層意義。那就是在中美貿易難以真正脫鉤的情況下,如果兩大國堅持要打下去而不和解,就等於讓美國的「技術高地」與中國的「資源+製造節點」直接發生「火星撞地球」式的對撞。美國以技術和出口管制掌握全球產業的上游;中國則運用稀土、港口與產業鏈優勢還擊,讓對方在自家腹地「難以立足」。到最後,只會讓雙方都被迫加速「去對方化」,而在這一不知會持續多久的過程中,必然會讓全球供應鏈效率下降、成本上升,造成全球經濟成長衰退。

預估四大產業鏈會率先脫鉤

在可預見的未來兩年,以下四大產業鏈將率先出現結構性調整或脫鉤趨勢:

1. 稀土與磁材全鏈,將迫使美國加快重建自身供應鏈的腳步,只不過這很難脫離中國所掌握的「談判槓桿」。

2. 波音失去中國這個最大市場,將促使中國的C919受益。

3. 中美各自對航運與能源物流祭出雙邊徵費措施,必將推高全球物價,衝擊經濟發展,這也會迫使船籍與航線重組。

4. 當半導體與高端製造受到美國更嚴厲的技術封鎖時,中國也必然以材料與資源反制,形成雙向的「卡脖子」僵局。

中美貿易戰沒有贏家:從「短期戰」打到「長期重構」

觀察這場中美貿易戰的未來發展趨勢,它已進入一種新型態,不再只是短期的「加稅對加稅」,而是長期的「供應鏈重構」。從短期觀察,美國所承受的壓力會更重些;而中期的態勢,則取決於美國能否快速彌補稀土磁材的缺口,以及中國能否加速高端零件與技術的自主化進程。

不過,無論哪一方,在這場戰略拔河中,都不可能全身而退。同時,對全球而言,這也將改寫全球貿易秩序。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受到區域化、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的影響,而這可能將成為我們未來10年的新常態。

結論

稀土,是科技的骨骼;航運,是全球貿易的血脈;波音與空客之爭,則象徵產業主導權的轉移。這場新的中美貿易戰,是全球化時代的一場「新型博弈」,不會有真正的贏家,只有誰更能在新格局中調整腳步、爭取主導。

而「製造節點」雖然不等於「技術中心」,但它卻是全球供應鏈中「不可取代的生產中樞」。控制「製造節點」,等於掌握了供應鏈的「咽喉」;失去「節點」,再先進的技術也難以快速轉化為產品。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美對華加徵104%關稅 小額包裹90%關稅
avatar
藍莓日報
美對華貨船徵收「天價港口費」首階段10月中生效
avatar
藍莓日報
商務部:美方不斷挑起新的經貿摩擦
avatar
藍莓日報
中國限制稀土出口令特朗普政府備感壓力
avatar
藍莓日報
中國出口管制「抗美王牌」不只稀土還有無人機零件
avatar
藍莓日報
特朗普稱已與中國簽署貿易協議 將加快稀土輸美 中方:依法審批管制物項出口申請
avatar
藍莓日報
美國解除對華C919飛機引擎出口等多項限制
avatar
藍莓日報
中方回應美方加徵100%關稅:「不願打但不怕打」,堅決維護自身權益,反對「雙重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