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之間的軍事裝備相互仿造與逆向工程現象普遍存在,直至今日依然延續不輟。這不只是技術交流的副產品,更是各國提升國防能力、追求戰略平衡的必然途徑。
步兵輕武器:從白朗寧到AK-47的傳承鏈
早年,美國槍械設計大師約翰白朗寧(John Browning)設計的半自動手槍(M1911、Browning Hi-Power),成為全球仿製的經典。M1911於1911年服役後,以其可靠性與殺傷力聞名,直到今天仍為世界多國特種部隊所使用。
白朗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設計的Browning Automatic Rifle - BAR自動步槍,也深刻影響歐洲武器發展,比利時、波蘭、瑞典等國都有同樣的複製品,各自再造自己的版本,也可以說是「抄」。
另一方面,美國設計、英國製造的Lewis Gun(路易斯輕機槍),在歐洲廣為使用,日本更在二戰侵華時期仿製此槍,成為屠殺中國軍民的重要輕武器之一。
講到軍工強國德國的毛瑟栓動式步槍(Mauser Gewehr 98),自19世紀末問世後,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都成為主戰場的精準步兵武器。直至今日,世界各國的遠距離狙擊手仍偏好毛瑟系統的設計理念。
德國在二戰後期,結合步槍的精準射擊和衝鋒槍的全自動火力,生產第一把現代化的突擊步槍S t G 44,開啟了現代突擊步槍時代的開始。也才開始有了日後蘇聯 / 俄羅斯標誌性的 AK – 47和美國的 M16,成為全球步兵武器的黃金標準。
單兵反坦克武器的演變亦源自德國納粹時期的Panzer Faust鐵拳反坦克武器。到了美國二戰後1962年才仿製改良成功為M - 72 LAW,並一直延用至今。
步兵重武器:坦克的「設計接力賽」
坦克技術的全球擴散可謂「接力式」演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製所研發的Vickers 6-Ton Tank被蘇聯仿製成T-26。而法國的Renault F T輕型坦克設計,後來再被美國與義大利仿製。
二戰後,各國在坦克與火炮的設計,其實也都有彼此借鑑的痕跡。例如 : 蘇聯T-34影響了後來美國M 26與西方多型中坦;而西方在冷戰時期的複合裝甲與火控系統,也反向影響了後來的蘇聯T-72與中國59式改進型。
空軍戰機、引擎與導彈:技術逆向工程的高峰
二戰後期,一架迫降蘇聯的美國B-29重型轟炸機,被蘇聯完整用逆向工程仿造成Tupolev Tu – 4重型轟炸機。
更重要的是,美國與蘇聯早期研發的噴射戰鬥機技術,其實一直都直接受益於納粹德國的航空研究成果,例如Me 262噴射機、Me 163火箭機,以及未完工的Ta 183原型機。而二戰後,蘇聯不僅搬走Me 262的工廠與技師,還從英國工黨政府購得勞斯萊斯渦輪噴射引擎,然後經逆向工程後大量生產米格 -15戰鬥機。
而米格 -15戰機,在韓戰初期擊落多架美國B-29與F-80,震撼西方世界。而後美國更加是結合了德國技術,自主研發F-86 戰鬥機,與米格 -15,兩戰機的首飛時間僅差兩個月,並陸續後來衍生出F-100、F-104系列。
蘇聯的米格系列技術又輸出至中國,形成仿製鏈:
瀋陽殲 -5(仿米格 -17)
瀋陽殲 -6(仿米格 -19)
成都/貴州殲 -7(仿米格 -21)
冷戰期間,美國援助伊朗,出售F-14「熊貓」戰機。在伊朗變天後,蘇聯也就把技術用來研發蘇凱 – 27系列,並有青出於藍的表現。
中國現代化的戰機從瀋陽殲 – 15仿製俄羅斯的 Su – 33開始崛起,期延續的傳統:瀋陽殲-15仿自俄羅斯Su-33; 哈爾濱Z-20直升機明顯參考美國UH-60黑鷹; 成都J-10受以色列「幼獅」(Lavi)戰機設計啟發。
在導彈領域,則可追溯至德國的V-2火箭。其技術被蘇聯發展成R-7洲際導彈,也被美國改良成「紅石」導彈系統。美國導彈太空計畫最初由華裔科學家錢學森主持,他在美國白色恐怖下回到中國服務,並在中國推動中國的導彈與航太工業發展。而美國後來也只能重用德國V-2專家沃納·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他是美國阿波羅登月計畫的負責人。
總體來說,各國軍備的發明與仿造之間,其實只有一線之隔。情報滲透、技術收購、逆向工程與本土改良交織,使得從「仿製」到「超越」已成為軍事發展的常態。
中國軍力的掘起,從百年國恥到戰略投資: 軍民融合與國防預算
中國在經歷近代的百年國恥後,對軍事現代化的投入呈現國家整體意志的戰略。其成功的因素是 :「軍民融合」成為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戰略核心,軍事部門與民間科技企業的緊密結合,加速「兩用技術」(dual-use technologies)能夠快速突破瓶頸。
「巨額且持續的國防預算」則保障了這一進程。中國長期將資源優先投資於海軍、航空、導彈領域,所以能成功的在短時間內,研製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殲 -20與殲 -35隱形戰機,標誌著中國空軍躋身全球第一梯隊。中國有著明確的戰略目標:其核心目標是發展制空權和強大的導彈投射能力,特別為中國量身訂製在西太平洋與南海 ; 實現反介入 / 區域拒止(A2/AD)的大戰略,建立制空權與導彈打擊優勢。
從早期的技術獲取到現在的全面國產化突破。過去中國一直以來都依賴從俄羅斯與西方購買技術,再仿製研發。但近二十年來,在多項瓶頸技術上實現了自主的突破,例如:渦扇 -15/19/21發動機:標誌中國在高推重比渦扇技術上接近;甚至部分領先西方;AESA雷達與航空電子系統:已達到與美國同級別的性能,這項目更是震驚西方。
隱形戰機雙線發展:霹靂 -15(PL-15)超視距空對空導彈,憑藉雙脈衝固體火箭與AESA雷達制導,在超視距空戰中技術領先,於印巴空戰中實戰展現優勢,擊落法國「陣風」與俄羅斯蘇愷戰機,震撼國際。而PL-15超視距空對空導彈和同樣大小西方製造的同類型超視距空對空導彈,PL-15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射程距離,所以這會讓它在現代的空戰中占了相當的優勢。
中國海軍的躍進:從近海防禦到「藍水海軍」
中國海軍近年呈現爆炸式發展。今年2月,解放軍海軍的三艘艦艇赴澳洲 / 紐西蘭海域軍演,展現出突破第三島鏈的戰略企圖。其中055型驅逐艦單艦VLS垂直導彈發射系統即達112枚導彈的總數,相當於澳洲海軍全部艦艇垂直導彈發射系統總數208枚的一半以上。若中國派出兩艘055大驅,便能在火力上壓制澳洲整體海軍的力量。
中國的航空電子系統技術突破:
中國的航空電子系統與感應器有源於電子掃描陣列雷達 (AESA) ,而中國現在已經可以國產化,品質並可以匹敵美國同領域的產品,這可以說是震驚西方世界。
目前全世界,也只有美國和中國具有同時擁有兩種隱形戰機的國家。殲 -20是重型隱形戰機,適合西太平洋遠程作戰,高空攔截縱深穿透的任務。殲 -35是中型隱型戰機,用於福建號航母上的部署和沿岸陸基的殲-35A 。中國高低搭配的殲-20和殲-35 形成分佈式的戰鬥殺傷力。
超視距空對空導彈的較勁
美國自越戰後就開始研發超視距空對空導彈,可是今天中國是後起之秀並青出於藍,從最近的印巴空戰,西方國家才了解到中國的霹靂-15導彈的厲害,其技術已遠超過許多西方國家的同類導彈。PL-15擊落法國先進陣風戰機和俄羅斯的蘇凱戰機,因為中國具備自主研發成功的「兩次點火」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和(AESA)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的引導系統,這是中國最優勝之處。
總結:中國與美國,全球軍備雙強的新格局
近年,中國軍備的躍進,除了是集國家意志、龐大工業能力、關鍵技術投資與有策略地吸取外國技術的綜合成就。它不僅快速縮短與西方的差距,甚至有部分領域已占領先地位。
中國的軍工發展,從百年前的仿製起步,到今日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全球兩大軍事強國。中國近這幾十年的武器發展之路,也正恰恰印證了中國軍武發展的茁壯之路。從逆向工程的抄襲,到具有本土突破技術的能力,再進一步的進入到系統整合階段,直到今日晉身為全球的軍事大國,確實讓世人不容小覷中國當今的軍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