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入屋:香港人生活的無聲革命

avatar

周美華

教育界
作者:

周美華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進入2025年,人工智能(AI)已逐漸滲透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它不再僅是科幻作品中的虛構概念,亦不只是科研報告中的技術術語,而是成為市民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悄然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 

本年度,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人工智能效能提升組」,統籌各部門應用AI技術,推動政務革新與智慧城市建設。舉例而言,政府熱線1823引入語音辨識系統後,處理時間顯著縮短;運輸部門則利用AI即時分析交通流量,有效紓緩繁忙時段的擠塞情況。這些改變雖然不易察覺,卻已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市民的生活效率。 

在家庭層面,智能家居設備日益普及。AI語音助理能夠控制照明、空調、煮食時間等,為市民提供便利的居家體驗。不少家庭已習慣透過語音指令安排日程、查詢天氣,甚至進行語音互動。對於生活節奏急促的都市居民而言,AI猶如一位貼心的管家,協助處理日常瑣事。 

醫療領域亦見AI技術的廣泛應用。多間本地醫院引入AI診斷系統,協助醫生分析影像、預測病情,提升診斷準確度。對長者及慢性病患者而言,AI健康監測裝置能即時追蹤身體狀況,減少突發風險。這些技術不僅是數據工具,更是守護生命的重要手段。 

然而,AI所帶來的影響並非全然正面。部分市民憂慮AI將取代人力,導致就業市場出現結構性轉變。尤其是文書處理、客戶服務、物流等重複性高的職位,已逐漸被自動化系統取代。雖然政府推出「人工智能資助計劃」及「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以培育新一代AI人才,但對中高齡勞工而言,轉型並非易事。筆者著年青的學生們多點關心其父母的工作狀況,更需要多點關心父母的憂慮所在。 

此外,AI亦引發私隱保障的疑慮。香港市民一向重視個人資料安全,而AI系統往往需要大量數據作訓練用途。市民開始關注自身的對話、行為、甚至面部特徵是否會被系統記錄。儘管政府強調將加強監管機制,但公眾對AI系統的信任仍需時間建立。 

儘管面臨挑戰,AI仍是香港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政府預留70億港元推動AI產業發展,並計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期望將香港打造成全球AI技術樞紐。對市民而言,AI不再遙不可及,而是一項可參與、可掌握的新機遇。 

總括而言,AI對香港生活的影響如同一場無聲的革命。它不張揚,卻已悄然改變人們的生活節奏、工作模式與價值觀。只要市民願意學習、適應,並保持批判思維,便能在這場科技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白宮AI主管:中國模型僅落後美國不到半年 美晶片出口限制令未奏效
avatar
藍莓日報
人工智能結合華夏文化元素 助力說好中國香港故事
avatar
郭玲麗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