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脫垂是一種常見聽人談起的名詞,其實他是一種先天性的心臟瓣膜解剖構造異常,指的是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二尖瓣在心臟收縮時,瓣膜突出於左心房方向,可能發生血液逆流回左心房這現象。二尖瓣脫垂不但可能引起許多症狀,並且可能影響心臟功能。
二尖瓣脫垂是什麼?
成因與疾病生理
正常情況下,二尖瓣在左心室收縮期會緊密閉合,防止血液回流左心房。然而,當二尖瓣瓣膜組織異常變長或鬆弛,發生脫垂時,脫垂的瓣膜會向左心房伸展,瓣膜可能無法完全閉合,血液可能因此逆流回左心房,形成二尖瓣閉鎖不全。當逆流變大時,使心臟的工作量變會增加,導致心臟的負擔加重,逐步走向心衰竭。
二尖瓣脫垂病患有些有家族史,有些則為先天性遺傳因素,如馬凡氏、埃勒-丹羅斯症候群等結締組織疾病,導致瓣膜組織結構異常。另有風濕性心臟病、感染性心內膜炎、冠心病或心肌梗塞等,可能導致瓣膜結構受損的後天性因素。
症狀與合併症
二尖瓣脫垂的症狀因人而異,大部分病患可能完全沒有症狀,但是有一小部分則可能出現各種不適症狀。二尖瓣脫垂的常見症狀包括,感覺心跳不規則或跳動過快,或者伴隨間歇性胸悶或不適的心悸與胸痛。經常感覺疲勞、倦怠、運動耐受量降低,甚至可能影響日常生活。經常發生無來由的恐懼或焦慮等等。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因為心臟效率降低而導致頭暈或昏厥等嚴重的症狀,輕者能因為血流量不足,造成四肢感到冰冷或麻木。
二尖瓣脫垂病患多數沒有特別的症狀,多半在年輕的時候發現,部分病患經過歲月的演進與退化,慢慢產生閉鎖不全,而增加心臟負擔;當逆流越來越嚴重時,左心房甚至左心室會隨著擴大,慢慢會產生可能引發中風的心房震顫或嚴重的心室性心律不整,更會慢慢造成心臟衰竭症候群;當瓣膜受損時,任何血行性感染,瓣膜組織都可能會被細菌侵犯,造成破壞性嚴重的感染性心內膜炎。這些合併症都被產生雪上加霜的惡性循環,因此發生任何上述症狀,或者已經被診斷是二尖瓣脫垂病患者的時候,建議盡速就醫,取得確定的鑒別診斷與擬定往後的追蹤方案。
治療與預後
治療策略取決於症狀的嚴重程度和是否發生合併症而決定,對於無症狀或輕微症狀者僅需定期追蹤,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過度疲勞和情緒壓力即可。而對於有症狀的病患,則可能使用交感神經乙型阻斷劑、抗焦慮等藥物控制心悸和胸痛症狀。心衰竭則依照特定的治療指引追蹤與治療。若是二尖瓣閉鎖不全嚴重的病患,便可能需要瓣膜手術來修補或置換。大多數二尖瓣脫垂病患預後良好,特別是無症狀或症狀輕微者。然而,若出現嚴重閉鎖不全等併發症,就必須及時治療才能改善預後。
二尖瓣脫垂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瓣膜結構性異常,大多數病患無需特別治療。定期追蹤檢查和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保護心臟健康改善生活品質。如果發現如本文所述的相關症狀,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適當的諮詢、治療和追蹤方案。
💔 你以為心臟病,只會找男人? 錯了,女性的心血管危機,往往更隱晦、更致命。 很多人覺得「心臟病=男性疾病」, 但事實是:女性一旦進入更年期,風險急速上升; 而在懷孕時,心臟負擔更是加倍甚至兩倍以上, 有些媽媽甚至因此出現 心臟衰竭、心肌病變。
最該被呵護的時刻,卻可能是最危險的關口。 然而,症狀往往「不典型」——不是劇烈胸痛,而是頭暈、氣促、極度疲倦,常被誤認為「孕期正常反應」,錯過黃金治療時機。 這不只是個人健康問題,這是 制度與觀念的盲點: 🔹 產檢是否足夠關注孕婦心臟風險? 🔹 臨床指引是否對女性症狀過於模糊? 🔹 是否給予女性足夠的檢查資源與醫療支持? 如果你是準媽媽,你能承受這份不確定嗎? 如果你是家人,你能接受忽略風險的代價嗎? ⚠️ 別再讓女性心臟病「假裝不是問題」。 尤其是孕期與產後, 當制度的縫隙被忽視,風險可能由兩個生命一起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