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時灑一勺雞精,湯裡加點味精 —— 你是不是也聽過「雞精比味精更健康」的說法?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答案,就像咖啡加奶還是黑咖啡更健康,關鍵在於怎麼吃、吃多少。
炒菜時灑一勺雞精,湯裡加點味精 —— 你是不是也聽過「雞精比味精更健康」的說法?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答案,就像咖啡加奶還是黑咖啡更健康,關鍵在於怎麼吃、吃多少。
先看味精,它簡直是糧食的「鮮味精華」。
以玉米、小麥等穀物為原料,經過微生物發酵(類似釀酒、釀醋的過程),提取出谷氨酸後與鈉結合,形成純淨的谷氨酸鈉。
這種白色晶體像「味覺放大鏡」,能讓食物原味更突出,而且熱量很低。
而雞精更像「鮮味合唱團」。
它的主角其實還是味精(含量通常 10%-20%),再加入雞肉提取物、鹽、糖、香料等「配角」。
製作時要先通過高壓蒸煮、酶解技術提取雞肉的鮮味物質,再與其他原料混合乾燥成型。
所以它不僅有鮮味,還帶有肉香,風味更豐富。
兩者的健康關鍵都在「量」上。
味精過量可能讓敏感人群頭痛、臉部不適;雞精因為額外添加鹽和糖,過量攝入鈉的風險更高,對高血壓人群更不友好。
至於「味精高溫有毒」的說法,其實雞精同樣會產生焦谷氨酸鈉,只要起鍋前添加就能避免。
總之,沒有絕對健康的調味品。
喜歡純粹鮮味選味精,愛豐富肉香用雞精,記住每次一小勺,搭配均衡飲食,就是最聰明的選擇。
特殊體質者,最好先諮詢營養師哦!
相關推薦
鹽攝取過量易引發水腫、血壓升高等問題,零食與調味料中藏有「隱形鹽」。控制攝取量需技巧,完全不攝取亦不健康,聽從身體信號是關鍵。
網傳蚝油等調料致癌引恐慌,實則其含有的谷氨酸鈉安全無害,高溫產生的焦谷氨酸鈉也不致癌。真正隱患是高鹽高油高糖攝入超標,調料儲存不當才可能滋生致癌物。學會適量使用、正確儲存即可安心。
中國家庭對味精避之唯恐不及,源於1968年一封來信引發的「中餐綜合症」與「高溫致癌」謠言。實則味精無害,且鸡精核心成分也是它,其可幫減鹽,應理性看待。
哈瑞寶可樂軟糖被驗出大麻成分,家長及兒童食用後出現頭暈、嘔吐等症狀,涉事批次已緊急召回。專家提醒市民立即停用並退貨,購買食品時務必核對批次資訊,確保飲食安全。
TikTok 博主 Christine Connell 疑因男友放屁感染大腸桿菌引發七年鼻竇炎,事件引發網民熱議。醫學專家指摘傳播途徑極不可能,並揭示醫院環境或免疫力低下才是高危因素。
2025 年日本米價暴漲,4 月較去年同期升 98.4%。政府釋出儲備米因農協壟斷成效差,米農收入微薄難維生,更引發盜米事件,暴露農業政策弊端。
「丼」字由中國古字演變為日本國民美食符號,現今在香港融合創新,成為跨文化飲食代表,同時揭示中日漢字及飲食交流的千年軌跡。
泰國烏隆他尼府一隻拉布拉多與金毛混血犬 Latte,誤將土製炸彈當作玩具叼回家,幸獲軍人主人及時發現。專家提醒養寵家庭須加強物品檢查,避免類似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