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照鏡子,發現眼皮腫得像剛哭過?
別急著怪熬夜,可能是鹽吃太多在搗蛋。當體內鈉過量,水分就會頑固地滯留,臉頰、眼泡自然容易「膨脹」,這可不是多喝水的錯,而是鈉在背後偷偷作祟。
清晨照鏡子,發現眼皮腫得像剛哭過?
別急著怪熬夜,可能是鹽吃太多在搗蛋。當體內鈉過量,水分就會頑固地滯留,臉頰、眼泡自然容易「膨脹」,這可不是多喝水的錯,而是鈉在背後偷偷作祟。
血壓悄悄升高時,人們常歸咎於遺傳或情緒,卻忘了鹽這位「隱形殺手」。
研究早已證實,鈉攝取過多會讓血管收縮加劇,血壓便像脫韁的馬兒往上衝 —— 就像水管裡的水壓,鈉越多,壓力越難穩住。
總覺得口乾舌燥?或許不是缺水,而是鹹食吃太多。
高鈉會打亂體內滲透壓,這時喝水也難解癮,形成「越喝越渴」的循環。更別說,鈉排出體外時,還會帶走鈣質,長期下來,骨頭可能悄悄變「脆」,腰痠腿軟可不只是年紀的問題。
味蕾也會被鹽「寵壞」。
一開始覺得清淡的菜,慢慢變得索然無味,於是加鹽越來越大方,最後連胃和腸道都會鬧脾氣。
到了秋天皮膚乾癢脫屑,擦再多保養品也沒用?原來是體內鹽分太高,水分流失太快,護膚品只能顧表,根本敵不過體內的「鹽害」。
想控制鹽量,別以為少碰醬菜、煮菜淡一點就夠。
那些看似無害的火腿、泡麵、零食,甚至調味料,都是「隱形鹽」的大本營。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天攝鹽不超過 6 克(約一啤酒瓶盖),高血壓患者更要控制在 5 克以內,但一包泡麵的調味料,輕輕鬆鬆就能讓你「超標達標」。
其實有不少小技巧:用蔥薑蒜、檸檬、醋調味,風味一點也不遜色;低鈉醬油、淡豆瓣也是好幫手。
一開始減鹽可能覺得沒味道,但撐過兩三個星期,味蕾就會逐漸適應,清淡食物的美味也能慢慢品出來。
買零食時不妨看看包裝,鈉含量 500 毫克相當於 1.25 克鹽,兩包餅乾就可能讓你超標。
飯桌上,饅頭夾醬菜、白飯配鹹魚這類「鈉 + 碳水」組合,只會讓身體負擔越來越重,多配點青菜會好很多。
當然,完全不吃鹽也不行,鈉對神經傳導、細胞滲透壓至關重要,關鍵在於「適量」。
若發現自己早起眼腫、血壓飆高、皮膚乾燥、總覺口渴,甚至口味越來越重,都是身體在提醒你:鹽吃太多了。
控制鹽量說來簡單,卻考驗著每個「想少放點,手卻不聽指揮」的人。
畢竟,與鹽相處的智慧,就在於「不多不少,剛剛好」。
近期在媒體上見到某政治人物,以及影劇界人士,因為主動脈擴大的相關疾病,接受了外科手術治療或不幸發生猝死的遺憾。其實主動脈擴大只是一個可見的臨床表徵,可以由很多疾病的病理沿革而發生。這些事件也造成社會大眾接受了媒體的報導,卻沒有獲得足夠的背景知識,不由產生無謂的恐慌,經常到門診詢問相關的問題。
研究顯示適量攝取碳水化合物可降低高血壓風險、提升幸福感,反而不易肥胖;減肥宜早上運動,控血糖選傍晚,傍晚運動還能顯著降低死亡率。
近年來,一種名為「體外反搏治療」(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 Pulsation, EECP)的非侵入性療法,逐漸受到醫學界的關注。尤其對於糖尿病前期、高血壓、動脈硬化及心臟病風險族群,是一種具有潛力的輔助療法。EECP 是一種非侵入性、無須開刀的循環改善療法,它的原理類似於「替心臟做運動」,幫助血管恢復彈性、促進側枝循環(collateral circulation),進而改善血流、降低心臟負擔、修復受損的血管內皮細胞。
哈瑞寶可樂軟糖被驗出大麻成分,家長及兒童食用後出現頭暈、嘔吐等症狀,涉事批次已緊急召回。專家提醒市民立即停用並退貨,購買食品時務必核對批次資訊,確保飲食安全。
TikTok 博主 Christine Connell 疑因男友放屁感染大腸桿菌引發七年鼻竇炎,事件引發網民熱議。醫學專家指摘傳播途徑極不可能,並揭示醫院環境或免疫力低下才是高危因素。
2025 年日本米價暴漲,4 月較去年同期升 98.4%。政府釋出儲備米因農協壟斷成效差,米農收入微薄難維生,更引發盜米事件,暴露農業政策弊端。
「丼」字由中國古字演變為日本國民美食符號,現今在香港融合創新,成為跨文化飲食代表,同時揭示中日漢字及飲食交流的千年軌跡。
泰國烏隆他尼府一隻拉布拉多與金毛混血犬 Latte,誤將土製炸彈當作玩具叼回家,幸獲軍人主人及時發現。專家提醒養寵家庭須加強物品檢查,避免類似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