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時到底該不該少吃澱粉?這個問題恐怕困擾過不少人。
曾經風行一時的低碳飲食法,讓許多人對米飯、麵包等碳水化合物敬而遠之,但醫生總是提醒我們,均衡飲食才是健康的關鍵。
那麼,碳水化合物真的是減肥路上的「大敵」嗎?
減肥時到底該不該少吃澱粉?這個問題恐怕困擾過不少人。
曾經風行一時的低碳飲食法,讓許多人對米飯、麵包等碳水化合物敬而遠之,但醫生總是提醒我們,均衡飲食才是健康的關鍵。
那麼,碳水化合物真的是減肥路上的「大敵」嗎?
2023年一項歐洲的大型研究,或許會顛覆你的想法。這項研究透過基因分析發現,適量增加碳水化合物攝取,竟然能降低71%的高血壓風險。
更意外的是,攝取碳水化合物還有助於提升心理幸福感,反而能減少肥胖的可能。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碳水化合物能促進血清素分泌,這種「快樂激素」不僅帶來放鬆感,還能安撫壓力下的身心。
對於現代人來說,一碗熱騰騰的米飯或剛出爐的麵包,不僅滿足味蕾,更是溫暖心靈的良方。
當然,過量攝取還是會出問題,配合運動和均衡營養才是正道。
說到運動,什麼時間動最有效?
答案可能取決於你的目標。動物實驗顯示,早上運動時,身體會優先燃燒脂肪,對減肥更有利;傍晚運動則能改善血糖控制和胰島素作用,對穩定血糖幫助更大。
另一項追蹤3萬名肥胖成人的研究更發現,傍晚運動的人死亡率降低61%,心血管疾病風險減少36%。
雖然早上和下午運動也有好處,但效果明顯遜於傍晚。
看來,與其盲目避開碳水化合物,不如學會聰明攝取;運動時配合自己的目標選擇時段,才能讓健康效果加倍。
畢竟,飲食和運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身心都處在舒適的狀態啊。
相關推薦
近期在媒體上見到某政治人物,以及影劇界人士,因為主動脈擴大的相關疾病,接受了外科手術治療或不幸發生猝死的遺憾。其實主動脈擴大只是一個可見的臨床表徵,可以由很多疾病的病理沿革而發生。這些事件也造成社會大眾接受了媒體的報導,卻沒有獲得足夠的背景知識,不由產生無謂的恐慌,經常到門診詢問相關的問題。
近年來,一種名為「體外反搏治療」(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 Pulsation, EECP)的非侵入性療法,逐漸受到醫學界的關注。尤其對於糖尿病前期、高血壓、動脈硬化及心臟病風險族群,是一種具有潛力的輔助療法。EECP 是一種非侵入性、無須開刀的循環改善療法,它的原理類似於「替心臟做運動」,幫助血管恢復彈性、促進側枝循環(collateral circulation),進而改善血流、降低心臟負擔、修復受損的血管內皮細胞。
鹽攝取過量易引發水腫、血壓升高等問題,零食與調味料中藏有「隱形鹽」。控制攝取量需技巧,完全不攝取亦不健康,聽從身體信號是關鍵。
現代城市生活裡,噪音已經世普遍存在的環境污染。呼嘯而過的汽車摁了長長喇叭聲、隔壁大樓大清早就在裝修,電鑽的聲音響徹雲霄…生活中充斥的各式各樣噪音,不僅讓人心浮氣躁,精神耗弱,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城市地區的噪音已經常超過85分貝,這樣的噪音狀態已知會對健康造成潛在的危害。噪音的主要來源包括交通運輸相關(如汽車、火車、飛機)、建築工地施工、以及商業活動的人因和相關支援設備噪音等。中心和工業區域,噪音問題尤其是在繁忙的都市環境裡更為明顯,對居民的生活品質可能產生嚴重的影響。台灣本身的研究顯示,台北市日間有32.80%、夜間有27.69%的居民暴露在超標的交通噪音中。
早餐配粥的鹹鴨蛋含維生素 A、D 及易吸收蛋白質,惟鹽含量高,長期多吃恐增高血壓、腎損傷等風險。健康者偶吃無妨,有基礎病者需節制,控制量即可享美味。
橘子含鉀有益血壓穩定,但高糖分與藥物交互作用需警惕。高血壓者每日水果總量控制200-300克,避空腹食用、不榨汁,與「他汀類」等藥物間隔2小時,腎功能不佳者慎食,洗淨果皮更安全。
成人安撫奶嘴成解壓新寵,月銷千件背後是年輕人對情緒寄託的渴求。但專家警示其可能損傷口腔、引發安全風險,健康解壓仍需科學方式。
英國一隻倉鼠 Angel Delight 因喂錯飼料且缺乏運動,體重達 74 克(超標一倍),經收容所兩個月科學減肥,體重降至 57 克。過胖對倉鼠健康危害頗大,現已開放領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