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結果
「軍事」
中國將東亞區域穩定視為核心利益,其中台海和平更是重中之重。近年來,日本部分政治人物提出「台灣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機事態」的論述,這不僅反映了其對外政策的轉向,更顯露其試圖突破戰後體制、加速軍事正常化的意圖。此舉無疑加劇了區域緊張局勢,對中日關係與東亞穩定構成嚴峻挑戰。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需要制定多層次、全方位的戰略應對方案,在堅決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同時,有效管控風險,維護區域和平穩定。
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才剛剛上任,為何就立即敢踩中國紅線?其實這並不表示她單純是要代表「日本右翼」的傳統反中路線,而是有其深層的地緣政治邏輯。同時此舉也絕不是外界誤認的「挺台抗中」。而是她在一定的日本民意基礎下,以及也看透了「美日同盟」的重新洗牌,美國要求盟友「自費防衛」,不再擔任亞太安全保母。
從18世紀立國的美利堅,到20世紀主宰全球格局的超級強權,美國的崛起歷程,是現代文明、科技與地緣政治交織的縮影。而冷戰時期,美蘇兩強的太空軍事競爭,更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壯闊的科技角力。
據《紐約時報中文網》報道,2023年5月26日,一架美國空軍飛機在南海上空執行例行偵察任務時,一架中國戰機在危險接近處傾斜飛行。幾個月前,在同一海域,一架中國戰鬥機距離一架美國軍用飛機僅約六米,迫使後者採取規避行動。
美軍 3 架 B-52 轟炸機 15 日部署至委內瑞拉沿海國際空域,此舉被視為對委施壓。近期美以打擊販毒為名,頻繁在委附近海域開展軍事行動。
美聯社報導,美國戰爭部長海格塞斯於週五(10月10日)早上宣佈,聯邦政府已與卡塔爾達成協議,將在愛達荷州的山嶽家空軍基地興建一處設施。這是否意味著美國領土上將出現外國軍事基地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爲計劃在愛達荷州山嶽家空軍基地(Mountain Home Air Force Base)興建的設施根本不是一個獨立的基地——它只是一個建築群,將用於卡塔爾部隊的訓練與維護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之間的軍事裝備相互仿造與逆向工程現象普遍存在,直至今日依然延續不輟。這不只是技術交流的副產品,更是各國提升國防能力、追求戰略平衡的必然途徑。
據路透社10月7日消息,美國國防部負責東亞事務的副助理部長約翰·諾(John Noh)在參議院聽證會上公開表示,他「強烈支持」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提出的台灣當局防務開支應達到GDP 10%的主張,並強調美國需確保「盟友和夥伴花更多的錢,承擔更多責任」。此言論正值美國對台軍援政策動蕩之際,此前有報道稱特朗普政府已拒絕批准一筆對台4億美元軍事援助。
台灣軍方向美國增購的500枚愛國者三型增程型飛彈(PAC3-MSE)規劃在明年完成交運及部署作業,首批飛彈據傳將會在今年底運抵台灣,並部署於花東地區,強化東部空防戰力。
據美軍媒體整合平台DVIDS網站新聞稿,在美國海軍五大湖區後備戰備暨動員指揮部(REDCOM GL)的召集下,美國海軍中西部地區共14個後備動員中心(Navy Reserve Centers,NRC)領導層,9月25日舉行會議,傳達包括明確備戰目標、加速動員程序以及確保後備戰力水準等重點,凸顯美軍目前不再將印太地區戰爭視為遙遠概念,而是迫切需求的現實,因此除了現役約33萬兵力之外,一旦爆發重大衝突,美軍計畫「可能須在30天內完成5萬後備海軍官兵的動員」,會議簡報則特別指出美國對包括日、韓以及關島的防衛承諾,凸顯出在美軍評估之中,前述地區可能在衝突中成為焦點。
據《Defence blog》報道,自從美國雷神公司的鋪路爪(PAVE PAWS)雷達,於 2013 年開始在台灣服役以來,就是台灣防空系統乃至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 2024 年 3 月便有要強化的消息。美國空軍已授權雷神公司一份價值超過 1,500 萬美元的合約,旨在為台灣的預警雷達系統提供增強,加強台灣追縱飛彈等物體的能力。
在現代國際政治的角力場中,航空母艦早已超越單純的軍事裝備,它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與全球影響力的象徵。所謂「超級航母」,甲板面積可達四至五英畝,約兩萬平方米,相當於在海洋上建起一座能快速移動的空軍基地。它能搭載多用途戰鬥機、電子戰機、固定翼預警機與反潛直升機,並可在全球任何一處海域,展現武力與兵力投射。
2023年九三大閱兵展示了中國最新的軍事實力與科技突破,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本次閱兵亮相多款尖端武器,包括東風-61洲際導彈、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第四代主戰坦克及無人作戰系統,充分展現中國在陸、海、空三軍的技術領先地位。同時,中俄朝領導人首次共同出席,彰顯了緊密的國際合作與對美國霸權的挑戰。九三閱兵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亦是對未來的宣示,展現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自信與主導角色,意涵深遠。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的「煙火」尚未散盡,世界格局的天平已在震顫中悄然傾斜。這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的盛大閱兵,早已超越歷史追思的範疇,成為中國向全球、尤其是向美國發出的一紙無聲戰書——一場關於技術、意志與未來主導權的全面宣示。當東風-61洲際導彈的射程數據在屏幕上閃爍,當鷹擊-19高超音速導彈的5馬赫速度與2000公里射程成為焦點,當紅旗-29反導系統的攔截高度達到1000公里時,世界,尤其是美西方終於不得不直面一個殘酷現實:中國軍力已非追趕者,而是顛覆者;不是模仿者,而是定義者。
據新華社報道,歐盟委員會7月16日公布一項規模約2萬億歐元的長期預算案,重點在國防、競爭力等優先事項上加大投資。這項涵蓋2028年至2034年7年時間的預算案,計劃投入170億歐元用於歐洲軍事機動能力建設。
以色列與伊朗軍事衝突踏入第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台發文,呼籲伊朗「無條件投降」(UNCONDITIONAL SURRENDER),又聲稱美方確切掌握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藏身地點,形容他是「容易攻擊的目標」,但暫時不會將他擊殺。特朗普強調,不希望再有導彈襲擊平民或美軍,他恐嚇:「我們的耐性正在消耗。」
中國幾乎壟斷了稀土「釤」的全球供應,如果沒有這些「釤磁鐵」,美國及其歐洲盟友,對製造飛彈及戰鬥機恐將出現斷料問題。
美國軍事網站「全球軍事實力排名」(Global Firepower, GFP)近日公布2025年全球軍力排名,前十名依序為: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南韓、英國、法國、日本、土耳其以及義大利。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軍事實力被評估為遠超其他國家,甚至強於其餘九國的總和,宣傳意味濃厚。
從 DDoS 攻擊到 APT 組織滲透,詳解印巴網絡戰三大戰術與潛在危機
巴印衝突引發廣泛關注,網上盛傳在衝突的一小時內,中國武器以「六比零」的戰績擊敗法國最强戰機、俄羅斯戰機和以色列無人機。中國武器的亮眼表現吸引了全球目光,僅憑藉服役的殲-10戰機(2005)和約服役的霹靂-15導彈(2016),便在實戰中壓制了價值高昂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