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一架美國海軍偵察機在南海與一架中國戰鬥機相撞。中國飛行員喪生,美國飛機緊急降落在中國的海南島,機組人員被扣押。隨後是長達10天的對峙,直到中美兩國政府最高層進行了微妙的外交斡旋才得以解決。
此類危機化解模式在當下能否複製,尚不得而知。中國比2001年時更自信,軍事力量也更強大,而且與美國的緊張關係更易激化,雙方的民族主義壓力更是加劇了這種情況。
美國和蘇聯之間則不同。儘管在意識型態上是死敵,雙方有建立可靠制衡機制的智慧。它們在發射導彈前會相互通知,達成一系列透明度要求,以便雙方都能判斷對方的活動是演習而非攻擊,並遵循旨在減少衝突可能性的安全協議。即使在緊張局勢加劇時,這些保障措施仍然有效。
2015年,俄羅斯大幅增加了其在敘利亞的軍事存在。本文的一位作者協助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阿什·卡特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喬·鄧福德,重新開啟了因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而在一年前中斷的美俄軍事溝通管道。我們採取措施避免在敘利亞發生意外衝突,而此類衝突也並未發生。
多年來,中美之間有過一定程度的軍事接觸,但從未有過像美蘇之間那樣可靠的保障體系。而且中國多次因憤怒而切斷所有軍事交流,最近一次是在2022年佩洛西以眾議院議長身份訪問台灣之後。
拜登總統和習近平主席在2023年同意重新建立軍事對話。但這一協議是在拜登總統任期後期達成的,沒有完全落實。溝通仍然不穩定且不充分,主要是政府或軍方高層之間偶爾的電話以及其他零星的接觸。這種脆弱的框架無法像定期、可預測的接觸那樣,迅速化解海空潛在事故,而且在緊張時期仍然容易破裂。
最近有一些令人鼓舞的跡象。上個月,國防部長海格塞思致電中國國防部長董軍——這是川普政府為糾正這一軍事盲點邁出的實質性一步。但一次性的影片通話和設立熱線等常規措施是不夠的。在2001年的危機中,時任美國駐北京大使喬·普理赫一開始無法聯繫到中國高級軍事官員,「他們不接我的電話,」他說。正如前副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所說,過去,中國不願使用熱線,這意味著美國的電話「只能在空蕩蕩的房間裡響上幾個小時」。
中國已暗示有新的接觸意願。一位中國軍方發言人在9月下旬表示,北京「願意」以「高度的穩定性」為名,尋求與美國建立更密切的軍事關係。2017年,習近平主席曾親自告訴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將軍,軍事關係可以在更廣泛的中美關係中起到穩定作用。他的話在當時是對的,而且這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重要。
特朗普應該利用這一勢頭,建立一個常態化、持續性、實時性的軍事接觸體系。這可能是戰爭與和平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