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東亞區域穩定視為核心利益,其中台海和平更是重中之重。近年來,日本部分政治人物提出「台灣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機事態」的論述,這不僅反映了其對外政策的轉向,更顯露其試圖突破戰後體制、加速軍事正常化的意圖。此舉無疑加劇了區域緊張局勢,對中日關係與東亞穩定構成嚴峻挑戰。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需要制定多層次、全方位的戰略應對方案,在堅決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同時,有效管控風險,維護區域和平穩定。
筆者認為在外交層面,中國應當致力於構建理性平衡的區域戰略格局。雖然美日同盟仍是日本對外政策的重要基石,但兩國在全球戰略部署與區域優先事項上存在潛在分歧。中國可透過雙邊與多邊渠道,向美方客觀分析日本單邊行動可能引發的區域連鎖反應,促使美國審慎評估對日支持力度。同時,中國可在氣候變化、核安全、全球公共衛生等非傳統安全領域與美國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以此緩和戰略對抗氛圍,為亞太政策創造更多緩衝空間。在多邊外交領域,中國應透過聯合國、東亞峰會等國際平台,系統闡述對台海和平的法治依據與政治承諾,並以白皮書等形式提升政策透明度。此外,中國需要強化與東盟的全面戰略協作,借助RCEP機制與「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深化區域經濟整合,建立以發展為導向的區域議程,平衡日本在安全議題上的話語權。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與俄羅斯在「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的主權爭議持續存在,中國可在尊重歷史與國際法基礎上,與俄羅斯加強外交協調,在東北亞形成更為均衡的戰略格局,理性牽制日本過度向台海傾斜的趨勢。
在經濟層面,中國需要構建韌性性與影響力並重的經濟戰略體系。透過推進「雙循環」戰略,在高端製造、關鍵元器件等領域建立多元化供應鏈體系,降低對單一國家的戰略依賴。同時,應強化本土創新體系,透過國家實驗室、產學研協同等機制,加速在半導體、精密機械、特用化學等領域的技術突破,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生態。在必要情況下,中國可實施精準、對稱且合法的反制措施。考慮到中國遊客對日本旅遊業的重要支撐作用,2025年前三季即貢獻約5900億日元收入,可透過出境政策的引導,對日本相關產業形成有效壓力。同時,在完全遵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前提下,對稀土等戰略資源實施科學的出口管制政策,維護國家安全與產業發展權益。中國還應深化區域經濟整合與制度性話語權建設,透過充分釋放RCEP效能,強化與東盟、韓國等成員國的經濟協作,推動亞太自貿區建設,提升在區域經貿治理中的制度性影響力。此外,透過「一帶一路」高標準發展,在綠色基建、數字絲綢之路等創新領域深化合作,建立中國在國際標準制定與發展模式創新中的引領地位。
在軍事層面,中國應當建構可信且可控的區域威懾體系。透過在台灣海峽、釣魚島列嶼周邊海域進行符合國際法與國際實踐的常態化防衛性軍事演訓,提升區域控制與危機應對能力。同時,依據中國國內法及相關國際法,持續強化在釣魚島海域的海警法治化巡航活動,堅定維護國家主權與海洋權益。中國還需推進與俄羅斯的防務合作與戰略協調,在日本海及西太平洋區域舉行中俄聯合演訓,提升聯合行動能力,形成多方向戰略穩定支點。雙方還應在高超音速技術、太空安全、網路防禦等新興領域深化防務技術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區域安全挑戰。在發展非對稱作戰能力方面,中國需要完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持續發展與部署先進導彈系統、智能無人作戰平台與一體化指揮系統,提升體系作戰能力。同時,構建無人機群與網路電磁空間作戰能力,發展低成本、高效能的無人系統與網路攻防手段,以應對多元安全威脅。
在輿論與文化層面,中國需要建構理性開放的話語體系。對內而言,應透過教育體系與媒體傳播,加強國情與法治教育,增進公眾對台海與釣魚島問題的歷史經緯與法理依據的全面認識。同時,基於史實與現實數據,客觀分析日本戰略動向對區域和平的潛在影響,引導民眾形成成熟穩健的國家安全觀。對外方面,中國應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建立多語種、多平台的國際傳播體系,主動設置議題,系統闡釋中國和平發展理念。透過深化人文交流與公共外交,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引領,擴大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的開放合作,提升文化軟實力與國際話語權。
在危機管控層面,中國應建立機制化與信任措施並重的安全架構。透過重啟中日高層戰略對話,建立常態化元首與外長級別對話機制,就台海、釣魚島等重大問題開展建設性溝通。同時,借鑒《海上意外相遇規則》等國際實踐,建立中日防務部門間熱線聯絡機制,有效降低戰術層面誤判風險。在實施反制策略時,應採取靈活、節制且可逆的方式,精準區分日本政府決策主體與民間企業、社會團體,保護正常的人文經貿往來。此外,應建立動態評估與回饋機制,根據日本政策走向與區域情勢變化,階段性、可逆性地調整反制手段,保留政策轉圜空間與戰略主動。
面對日本在台海問題上的戰略轉向,中國需要的是兼具戰略定力與戰術靈活性的「多路徑應對框架」。這一框架的核心在於:在外交上追求理性平衡,在經濟上建構韌性體系,在軍事上強化可信威懾,在輿論上引導理性認知,在危機管控上建立制度性防護網。中國的目標不應是簡單的「制日」,而是透過一系列精準、可控、合法的政策工具,引導日本認識到對抗升級的代價與合作發展的利益,最終將中日關係重新納入以規則為基礎、以穩定為導向的發展軌道。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國家核心利益與區域長期穩定的辯證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