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辣這件事,向來是有人愛得要死,有人避之不及。
但同樣是「辣」,辣椒和芥末的「攻擊路線」卻天差地別!
辣椒的辣能從嘴巴一路燒到肛門,芥末的辣卻直衝鼻腔,嗆得人眼淚直流,這背後到底藏著什麼玄機?
其實不論是辣椒還是芥末,帶來的「辣」都不是真正的味覺,而是一種痛覺。
吃辣這件事,向來是有人愛得要死,有人避之不及。
但同樣是「辣」,辣椒和芥末的「攻擊路線」卻天差地別!
辣椒的辣能從嘴巴一路燒到肛門,芥末的辣卻直衝鼻腔,嗆得人眼淚直流,這背後到底藏著什麼玄機?
其實不論是辣椒還是芥末,帶來的「辣」都不是真正的味覺,而是一種痛覺。
辣椒的辣來自辣椒素,這種物質會欺騙我們體內負責感知高溫和灼傷的TRPV1受體,讓大腦誤以為身體被燙傷。
更關鍵的是,辣椒素是脂溶性的,很難被分解,能「堅持」走完整條消化道,這也是為什麼吃完辣火鍋,隔天如廁總是備受「烤」驗。
而芥末的辣,則是異硫氰酸酯在搞鬼。
它盯上的是另一種受體TRPA1,這種物質揮發性超強,一進嘴就變成氣體竄進鼻腔,刺激三叉神經,那股衝勁直衝天靈蓋,瞬間讓人涕淚橫流。
但好在異硫氰酸酯「來得猛、去得快」,2025年10月日本一項針對山葵(綠芥末原料)的小型研究就指出,它進入消化道後大多會被代謝掉,除非暴飲暴食,否則很難像辣椒那樣「辣到下面」。
2025年9月《食品科學與營養學評論》(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Reviews)發表的綜述也提到,適量吃辣椒素或能調節腸道菌群。
但過量會強烈刺激胃腸黏膜,尤其有肛周問題的人,還會加重不適。
至於緩解辣感,喝牛奶是絕招!
牛奶中的酪蛋白能包裹住辣椒素或異硫氰酸酯,酸奶、豆奶也有類似效果,搭配米飯、饅頭這類主食,也能減少辣物對黏膜的直接刺激。
辣味的魅力在於帶來的獨特刺激,但每個人的耐受度不同。
摸清辣椒和芥末的「脾氣」,量力而行,才能好好享受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辣,避免留下難忘的「痛苦回憶」。
相關推薦
嗜辣怕辣?日本學者杉山立志及其團隊經研究,在電視節目《世界一受けたい授業》介紹藍莓解辣勝牛奶等,細嚼或冷藏佳,酸奶等也可解辣。
超強颱風「樺加沙」逼近廣東,市民囤糧掃空超市青菜糧油,盒馬生鮮超市榴槤大福與辣椒卻剩餘,網友調侃榴槤大福是「颱風嚴選最難吃甜品」,客服稱因庫存足將調配方。
辣椒明代後期才從美洲傳入中國,而四川人「好辛香」的飲食傳統已達三千年,早期靠花椒等調味。清初移民帶入辣椒,其適配四川氣候,後成川菜靈魂。
網傳迷叠香具有抗氧化、抗老等護膚功效獲研究實錘!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團隊發現其含肉豆蔻酸,可激活 TRPA1 促傷口無疤愈合,安全性優於百里香等。日常可增香、驅蚊,研究由龐嘉怡(Jiayi Pang)等提出,發表於《JCI Insight》。
哈瑞寶可樂軟糖被驗出大麻成分,家長及兒童食用後出現頭暈、嘔吐等症狀,涉事批次已緊急召回。專家提醒市民立即停用並退貨,購買食品時務必核對批次資訊,確保飲食安全。
TikTok 博主 Christine Connell 疑因男友放屁感染大腸桿菌引發七年鼻竇炎,事件引發網民熱議。醫學專家指摘傳播途徑極不可能,並揭示醫院環境或免疫力低下才是高危因素。
2025 年日本米價暴漲,4 月較去年同期升 98.4%。政府釋出儲備米因農協壟斷成效差,米農收入微薄難維生,更引發盜米事件,暴露農業政策弊端。
「丼」字由中國古字演變為日本國民美食符號,現今在香港融合創新,成為跨文化飲食代表,同時揭示中日漢字及飲食交流的千年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