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掉髮只是外觀問題,但其實它往往是身體在求救。
毛囊是一個「會呼吸的器官」,受到內分泌、營養、壓力、睡眠等影響。
當身體代謝失衡、血液循環不良或壓力過大時,
毛囊就會提早進入「休止期」,頭髮開始大量脫落。
掉髮,其實是一種「身體的訊號」
常見的掉髮原因
壓力與作息不規律
壓力會讓交感神經長期興奮,導致血管收縮、毛囊供血不足。
長期熬夜或睡眠品質差,也會影響生長激素分泌,使頭髮難以再生。
營養不均或減重過度
毛髮主要由角蛋白(蛋白質)構成。
若飲食中缺乏蛋白質、鐵、鋅、維生素 B 群與 Omega-3 脂肪酸,
毛囊就「沒材料」製造新髮。
尤其女性在節食減重時,常見頭髮變細、變軟、易斷。
荷爾蒙變化
- 女性:生產後、停經期、甲狀腺異常都可能導致「休止期掉髮」。
- 男性:體內雄性荷爾蒙(DHT)過高會讓毛囊萎縮,造成「雄性禿」。
頭皮發炎與毛囊堵塞
長期使用造型品、染燙過度、頭皮清潔不當,
都會讓皮脂堆積、毛孔堵塞,造成毛囊發炎。
頭皮紅癢、屑多、有異味時,代表頭皮環境已出問題。
疾病與藥物因素
某些藥物(如化療、抗凝血劑、抗憂鬱藥)及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貧血)
也可能引起暫時性或永久性掉髮。
如何保養頭皮、穩住髮根
1. 建立「頭皮保養」觀念
頭皮其實是臉的延伸,保養要從根做起。
- 選擇溫和、無矽靈、pH 值中性的洗髮精。
- 兩天洗一次頭,頭皮油性者可每天清洗。
- 洗髮時用指腹按摩,不用指甲抓。
- 吹乾頭髮前,先用毛巾輕壓吸水,不要用力搓。
頭皮按摩每天 3~5 分鐘,可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毛囊吸收營養。
2. 從飲食補回「髮的原料」
- 蛋白質:魚、蛋、豆製品、雞胸肉
- 鐵質與鋅:紅肉、南瓜子、海鮮
- 維生素B群:全穀、牛奶、綠葉蔬菜
- Omega-3:鮭魚、亞麻仁油
- 維生素D:日曬10分鐘或補充深海魚、蛋黃
若是貧血、甲狀腺異常或腸胃吸收不良,應配合醫師調整治療。
3. 放鬆壓力、讓毛囊喘口氣
壓力大時,體內皮質醇上升會抑制毛囊活動。
可透過:
- 深呼吸、冥想、伸展、運動
- 每天睡滿6~8小時
- 規律作息、固定吃飯時間
- 讓內分泌回到平衡狀態。
4. 外用與醫療輔助選項
若掉髮明顯、髮線後移,可諮詢皮膚科醫師評估:
- Minoxidil(落建):促進血流與毛囊活性,男女皆可用。
- 口服營養補充:如鋅、鐵、B群、膠原蛋白。
- 低能量雷射治療:刺激毛囊生長、延長生長期。
但任何療程都需配合生活習慣調整,否則難以維持效果。
掉髮的關鍵:及早發現、及早調整
正常人每天掉髮 50~100 根;若超過兩週明顯增加、髮縫變寬、頭皮透光,
代表已進入「活性掉髮期」,應盡早檢查荷爾蒙、甲狀腺與營養狀況。
早期介入、養好頭皮環境,頭髮仍有機會重新長回。
結語:別只看鏡子裡的頭髮,也要看生活裡的壓力
掉髮不只是頭皮問題,而是整體代謝與壓力的縮影。
當你吃對食物、睡得好、少焦慮,
毛囊自然會恢復生命力。 真正的護髮,不是買昂貴產品,而是讓身體重新回到平衡。
從今天起,好好對待頭皮,就像對待自己的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