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著的夜,其實是壓力在說話

avatar

陳韋汝

醫療衞生界
作者:

陳韋汝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當你關了燈,腦袋卻開始上班

你有過這種夜晚嗎?明明已經鑽進被窩,燈也關了,身體很累,卻偏偏腦袋開始加班。
想工作的事、想人際的事、想孩子的事、想明天早餐要吃什麼。你翻來覆去、滑手機到凌晨、數羊也沒用。
天亮時,你不是「睡飽了起床」,而是「撐到該起床」。
這就是現代人最常見的壓力型睡眠障礙。 

現代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好想睡,但就是睡不著。」

壓力讓人「假醒」:身體在床上,心卻還沒下班

醫學研究指出,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時,大腦的「杏仁核」會被激活,啟動自我防衛機制,釋放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白天皮質醇能讓人有精神,但若晚上它仍高居不下,身體就像踩著油門睡覺,怎麼都無法放鬆。 這種狀態被稱為「假醒」(Hyperarousal),也就是說,你以為自己在休息,其實神經還在緊繃。 

許多上班族、照顧者、學生或長期焦慮的人,都陷在這個惡性循環裡: 

白天壓力大 → 晚上睡不好 → 隔天更累更焦慮 → 晚上又睡不著。 

久而久之,生理時鐘被打亂,導致失眠、淺眠、夢多、早醒,甚至夜間心悸。 

白天壓力大 → 晚上睡不好 → 隔天更累更焦慮 → 晚上又睡不著。

壓力型睡眠障礙的五大徵兆

  1. 入睡困難(超過30分鐘)——腦袋像影片回放,一幕幕閃過白天的煩惱。
  2.  半夜常醒、夢多——夢到工作、考試、焦慮情境,一醒就難再入睡。
  3.  早醒——不到五點眼睛就張開,卻覺得還沒睡飽。
  4.  白天疲倦、情緒不穩——專注力差、健忘、容易暴躁。
  5.  越怕睡不著越睡不著——「我一定要睡好」反而成了最大的壓力。 

讓大腦「下班」的修復策略 建立放鬆儀式

睡前一小時,做一件讓自己慢下來的事:泡溫水澡、聽音樂、喝花草茶、拉拉筋都可以。
重點不是動作,而是讓大腦知道:「該休息了」。
小撇步:避免睡前滑手機、追劇或討論工作,這些會讓神經重新「開機」。 

固定睡眠時間表 :每天固定上床與起床時間,是重整生理時鐘的關鍵。
若失眠超過20分鐘,先起身到燈光柔和的地方,深呼吸或閱讀,等眼皮有重量再回床上。
床,只留給睡眠,不留給焦慮。 

練習放鬆呼吸或肌肉放鬆法 :壓力會讓呼吸變淺、心跳變快。
試試「4-7-8呼吸法」:吸氣4秒→憋氣7秒→吐氣8秒,重複4次。
或從腳趾開始漸進式放鬆,全身逐步鬆開,讓身體「記得」如何放鬆。 

白天就為晚上準備 :早上曬太陽,重設生理時鐘;下午少喝咖啡;每天30分鐘快走或伸展,幫助降低壓力荷爾蒙。
研究顯示,規律運動者的深層睡眠時間比久坐族多20~30分鐘。 

當壓力不只是「一時睡不著」 :若連續兩週以上睡不好、白天情緒低落或注意力下降,
可能已進入慢性失眠或焦慮狀態。
建議尋求專業協助,例如身心科或睡眠門診,
讓大腦重新學會「如何安心入睡」。 

失眠超過20分鐘,先起身到燈光柔和的地方,深呼吸或閱讀,等眼皮有重量再回床上。

寫給每個睡不著的人

別怪自己「太緊張」或「不夠放鬆」,你的身體只是太努力在面對壓力。 

當你願意為睡眠「留一點空白時間」、
當你讓自己在白天釋放情緒、
當你在夜裡對自己說:「沒關係,慢慢睡也可以。」
那一刻,其實就是壓力放下、睡意回來的開始。 

記得,睡眠不是任務,而是一種恩典。
讓大腦有機會「關機重啟」,
你才能在明天早晨,重新啟動最有能量的自己。 

讓大腦有機會「關機重啟」, 你才能在明天早晨,重新啟動最有能量的自己。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心律不整:警惕心臟健康的信號
avatar
林昌琦
日本爆紅「小指助眠術」,剪片退熱貼就擺脫安眠藥!
avatar
藍莓卷
數羊到天亮仍無睡意?原來是氣血不足拖了睡眠的後腿
avatar
藍莓卷
你以為只是吵,其實是在慢性自殺
avatar
林昌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