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結果
「經濟」
立法會新界東南地方選區選舉論壇今日(15日)舉行,五位候選人將爭奪兩個立法會議席。曾五度落敗、第六次參選的方國珊與徒弟張美雄同場較量,曾於2019年區議會選舉敗予民主派素人的葉傲冬則首次參選立法會。新界東南五名候選人分別為民建聯葉傲冬、工聯會李貞儀、專業動力方國珊、無黨派張美雄及新民黨陳志豪。論壇焦點集中在區內旅遊與經濟發展。
2025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一款「電子咖啡」手環引打工人哭笑不得,以電擊手腕提神替代咖啡因,賣出500多隻。咖啡經濟因打工人抗疲勞需求興盛,而這手環是科技救星,還是加劇內卷的「自虐鐐銬」?道盡勞動者的荒謬與心酸。
中國第十五屆全運會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因配色、造型被網友稱為「大灣雞」爆火成頂流,其以中華白海豚為原型,融入嶺南文化與大灣區元素。週邊熱賣,盲盒斷貨,背包二手標萬元,流量成功轉化為消費增量。
泡泡瑪特直播中員工質疑79元DIMOO挂鏈盲盒定價過高的言論意外曝光,引發軒然大波。事件折射出潮玩行業價值與定價脫節的問題,泡泡瑪特高達70%的毛利率與產品品質爭議形成反差,也為依賴IP溢價的潮玩經濟敲響警鐘。
香港 2025 年第三季 GDP 增速達 3.8%,樓市連升 5 個月且負資產按揭大減,數碼競爭力躍升全球第四。政策鬆綁、旅遊復甦與創科投入成核心動力,經濟復甦態勢明顯。
中國每年消費近 7 億頭豬,豬肉佔肉類消費超 50%。從商周貴族「大牢」到現代「國民食材」,憑藉養殖性價比與營養優勢,成千年飲食記憶。
在全球經濟尋求新增長極的今天,一片廣闊的「藍色疆域」正成為大國競逐的戰略前沿。根據聯合國相關機構及行業預測,到2030年,全球海洋經濟總量有望攀升至3萬億美元。在這場關乎未來的競爭中,擁有全國最長海岸線、經濟活力最強的粵港澳大灣區,能否抓住機遇,譜寫經略海洋的新篇章?答案,或許正繫於一部專項立法 ——《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促進法》的誕生。
憑撒鹽動作爆紅的撒鹽哥——努斯雷特·戈克切(Nusret Gökçe),其全球31家高端牛排館僅剩2家,虧損達540萬英鎊。因產品難吃、管理混亂及形象崩塌,這場流量造就的神話終落幕,成為餐飲業本末倒置的典型教訓。
中國成都撫琴夜市「卡通煎餅姐」憑美術專長打造自製卡通煎餅,吸引遊客跨城排隊5小時購買。這類靠創意賦能傳統小吃的攤位,以「創意+真誠」抓住消費者,見證情緒消費趨勢,成為街頭經濟的新亮點。
香港陽江青年總會第二屆會董會就職典禮於 2025 年 10 月 19 日舉行,匯聚粵港澳大灣區政商領袖及青年精英。活動啟動低空經濟企業評選,揭牌培訓中心,並圍繞標準建設、全運會機遇等議題展開交流,凸顯香港「一國兩制」優勢及青年融入國家戰略的決心。
據路透社報導,美財政部長貝森特週三表示,持續2週的聯邦政府關門,每天給美國經濟造成約150億美元的損失,他敦促民主黨人「成為英雄」,與共和黨人站在一起,結束聯邦政府關門。
我們正站在一個歷史性的交匯點:全球空天經濟的爆發式增長,與機器人技術從「功能機」向「可信智能體」的範式革命,共同交織成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根據摩根士丹利研究預測,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將突破1萬億美元。這一龐大前景與太空環境固有的高成本、高風險形成強烈反差,而正是這種反差,為機器人技術提供了絕佳的舞台。筆者認為隨著多模態大模型、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以及諧波減速器、行星滾柱絲杠等核心硬件的持續精進,現代機器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環境感知、自主決策與精密操作能力,為其進軍空天領域奠定了堅實基石。
據彭博社報道,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和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周三在華盛頓就經濟政策舉行記者會,兩人主動談及和中國最近的貿易爭端升級並就此回答提問。貝森特將中國反擊美國對中國的一系列制裁措施,實施的稀土管制說成是「中國在單挑世界。」
在全球競逐太空與低空經濟的戰略窗口期,粵港澳大灣區正面臨重塑產業格局的歷史契機。據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全球低空經濟規模將突破1.5萬億美元,而中國商業航天市場預計將達到2.1萬億元人民幣。在此背景下,香港的"國際航天創新樞紐"規劃與大灣區的"低空經濟規則體系"構想,需從"雙軌並行"升級為"空天一體"的深度融合,以構築難以複製的綜合競爭優勢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費城商會活動稱,縮表或於數月內結束,因貨幣市場現資金壓力。他警告就業市場呈低招聘低裁員態勢,下行風險上升,惟未明確利率指引。
當地時間10月13日,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籍以色列學者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接受採訪時,猛烈抨擊特朗普政府的科研政策,稱其為「歷史上最大的自擺烏龍」事件,至少是自中國明朝以來最嚴重的自傷行為。另一名獲獎的法國學者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則警示歐洲:絕不能讓美國和中國在技術創新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他還對媒體表示,歐洲要向中國和美國學習,找到協調「競爭政策與產業政策」的辦法。
10 月9 日,張家界天門山一韓國導遊舉帶有韓國國旗元素的旗遭中國男子製止,雙方爭執。事件引發熱議,主流觀點批評男子行為有損旅遊形象。
印度經濟規模突破四點一九萬億美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已正式超越日本,躋身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中國與德國。這項數據標誌著印度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也預示其可能在未來兩至三年內超越德國,晉升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與此同時,日本與德國的經濟成長率分別僅有+0.6%與-0.1%,而印度預計2025年GDP增長率將持續維持在6%以上,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此高速成長的主要經濟體。表面看來,印度經濟動能強勁,成績斐然。然而,在這片繁榮背後,隱藏著結構性失衡與深層社會矛盾,使外界對其「崛起」的可持續性提出質疑。許多分析指出,印度的GDP增長雖亮眼,卻如同「鏡花水月」,缺乏堅實的產業與社會基礎支撐。
泡泡瑪特因 Labubu 需求憂慮股價波動,同時新 IP 星星人溢價超 16 倍。公司借鏡迪士尼謀 IP 長壽,建樂園、拍動畫,但仍面臨收入單一與審查挑戰。
毛澤東在1976年過世時,中國經濟僅占全球GDP的2.7%。然而,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實用經濟政策推動中國快速崛起,僅用數十年時間就讓超過8億人口脫貧。這是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蹟。到了2025年,中國已占全球經濟總量約19%,成為與美國並列的世界經濟大國,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從製造大國發展成製造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