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三大經濟戰略火車頭: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全球布局

avatar

楊海平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楊海平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毛澤東在1976年過世時,中國經濟僅占全球GDP的2.7%。然而,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實用經濟政策推動中國快速崛起,僅用數十年時間就讓超過8億人口脫貧。這是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蹟。 

到了2025年,中國已占全球經濟總量約19%,成為與美國並列的世界經濟大國,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從製造大國發展成製造的強國。並在習近平主席的主政時期,中國的經濟戰略已從「高速成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強調高科技製造、產業鏈升級,以及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立。 

在此轉型過程中,有三個最具代表性的戰略平台,既是中國經濟的「火車頭」,同時也是挑戰西方主導國際秩序的重要支點: 

1. 一帶一路倡議(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2. 金磚國家合作機制(BRICS) 

3. 上海合作組織(SCO) 

這三大戰略平台不僅推動中國的經濟成長,更在地緣政治、國際金融、能源安全等層面,逐步重塑全球格局。 

一帶一路的戰略意涵則可分為「對內」與「對外」兩大層面: 在對內效益方面:它解決了中國「產能過剩」與「地區發展不均」的難題。(圖:新華社)
陸上絲路:連接中國與中亞、俄羅斯、歐洲,形成跨大陸經濟通道。(圖:新華社)
海上絲路:透過投資港口、航運與基礎設施,串聯中國沿海至東南亞、南亞、非洲東岸,最終進入歐洲地中海。(圖:新華社)

一帶一路:全球基建與經濟版圖的延伸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分為「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路:連接中國與中亞、俄羅斯、歐洲,形成跨大陸經濟通道。 

海上絲路:透過投資港口、航運與基礎設施,串聯中國沿海至東南亞、南亞、非洲東岸,最終進入歐洲地中海。 

而一帶一路的戰略意涵則可分為「對內」與「對外」兩大層面: 在對內效益方面:它解決了中國「產能過剩」與「地區發展不均」的難題。中國改革開放一直以來,為人所議論的是,沿海經濟發達,但西部內陸則長期落後。但是透過基建投資與對外通道開放,一帶一路就讓新疆、甘肅等地區連結歐亞經濟圈,縮小內外差距。 

另一方面,它也減少能源進口對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等「咽喉要道」的依賴,確保能源與糧食的安全供應。 

在對外效益上,截至2025年,中國已在全球投資建設 42個海外港口,並透過租賃或控股,參與近百個港口運營。這不僅推動中國貿易通道安全,也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條件。雖然目前人民幣暫時無法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但藉由推動本幣結算、建立跨境支付系統(如CIPS)以替代SWIFT系統「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管理控制,讓中國正逐步削弱西方金融體系的壟斷力,一步步進逼的挑戰西方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在國際場合,金磚國家常以「新興經濟體」的身份發聲,挑戰G7的壟斷地位,金磚國家的影響力正不斷擴大,已覆蓋全球40%以上的人口。(圖:新華社)
中國更借此國際舞台拿到話語權,代表了開發中國家的利益,形成與G20、IMF對抗的最強而有力的力量。(圖:新華社)

金磚國家:改變全球金融與貿易新秩序

在中國的領導下推動全球南方 Global South 政策,平衡現在西方主導的全球金融體系。「金磚五國」(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自2009年成立以來,在中國推動下,全球南方已成為對抗西方主導的金融秩序的重要平台。 

其三大支柱功能: 

1. 金融合作 

成立「新開發銀行」(NDB)與「應急儲備安排」(CRA),為成員國提供融資,以減少對IMF與世界銀行的依賴。這是去美元化的重要一步。 

2. 經貿合作 

中國利用自身龐大的市場,增加與資源國家的貿易往來,既確保能源與原物料供應,也為中國產品開拓更廣闊的市場。 

3. 制度話語權 

在國際場合,金磚國家常以「新興經濟體」的身份發聲,挑戰G7的壟斷地位。然而隨著沙烏地阿拉伯、阿根廷、埃及等新成員加入,金磚國家的影響力正不斷擴大,已覆蓋全球40%以上的人口。

由此知道,金磚五國已經不只是經濟聯盟,而更朝向是一種「政治經濟聯動」的發展方向。而中國更借此國際舞台拿到話語權,代表了開發中國家的利益,形成與G20、IMF對抗的最強而有力的力量。 

上海合作組織(SCO)最初以安全為核心,主要目的是打擊「三股勢力」-恐怖主義、分裂主義與極端主義。(圖:新華社)
中國擁有製造業與市場優勢,俄羅斯與中亞國家則掌握了石油、天然氣與稀土的資源,印度與巴基斯坦則貢獻了廉價勞動力與龐大人口。(圖:新華社)

上海合作組織:從安全聯盟到經濟共同體

上海合作組織(SCO)最初以安全為核心,主要目的是打擊「三股勢力」——恐怖主義、分裂主義與極端主義。 

如今,SCO已發展為集安全、經濟、能源三位一體的區域組織,成員涵蓋中國、俄羅斯、中亞五國、印度與巴基斯坦,加上16個觀察員國與對話夥伴就更顯具有戰略意涵。

上合會的戰略意涵 

• 能源與資源互補

中國擁有製造業與市場優勢,俄羅斯與中亞國家則掌握了石油、天然氣與稀土的資源,印度與巴基斯坦則貢獻了廉價勞動力與龐大人口。三者結合,就構成一個「生產—資源—消費」的完整循環。

• 龐大市場潛力

SCO人口占全球 40%以上,這是一個比歐盟與美國市場更龐大的合作體。如果照目前發展的方向一直下去,彼此深化經濟的合作與協調互補,足以挑戰目前西方所壟斷的經濟秩序。

• 地緣安全

中國藉由SCO維持中亞穩定,保障「一帶一路」西向通道。同時與俄羅斯強強聯手結盟,必然能平衡美國與北約在歐亞的壓力。 

中國提出了「雙循環戰略」:對內是國內大循環:以龐大內需市場支撐經濟,推動自主創新,降低對外依賴。(圖:新華社)
在保持外貿開放的同時,更多透過金磚、一帶一路、SCO建立與非西方國家的經貿合作網絡。(圖:新華社)

中國的新經濟格局:從高速成長到高質量發展

在面對中美貿易戰與西方圍堵下,中國提出了「雙循環戰略」:對內是國內大循環:以龐大內需市場支撐經濟,推動自主創新,降低對外依賴。面對全球則是用國際雙循環:在保持外貿開放的同時,更多透過金磚、一帶一路、SCO建立與非西方國家的經貿合作網絡。在面對西方世界一直以來的打壓與欺凌,中國的自強之路,強調的就是「自立自強」,特別是在能源、糧食、半導體、AI等高科技領域,力求降低外部風險。 

由此看到這些戰略並非是要推翻西方的體系,而是要建立一個與西方平行、更加包容的新框架,平衡西方現有體系的壟斷。

總結:中國經濟的崛起,對全球新格局的意義

在習近平主席主導下,我們看到中國近這十幾年的長足進步與發展。習近平所架構的三大經濟戰略平台,從「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與市場擴張,到金磚的金融制度創新,再到上合組織的安全與資源合作與整合,已形成一個以中國主導的新經濟火車頭。由此看到這些戰略並非是要推翻西方的體系,而是要建立一個與西方平行、更加包容的新框架,平衡西方現有體系的壟斷。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全球的新秩序,必然是由美國與中國兩大超級經濟體共同主導,呈現「雙核心」的格局。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習近平訪柬埔寨晤洪森 譴責單邊主義霸權主義
avatar
藍莓日報
習近平將訪俄出席「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
avatar
藍莓日報
習近平抵達莫斯科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週年慶典
avatar
藍莓日報
習近平出席俄羅斯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
avatar
藍莓日報
中美關稅談判首回合 經濟實力是中國致勝關鍵
avatar
藍莓日報
習近平應約與特朗普通電話
avatar
藍莓日報
美烏的礦產資源協議.本質與歷史何其相似(美國對我首場貿易戰.最早見於近二百年前)
avatar
陳鳳翔
中國和歐洲議會同步取消交往限制
avatar
藍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