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從「大寫意」步入「工筆畫」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其合作內涵已從基礎設施的「硬聯通」,深化為規則標準的「軟聯通」與共建國家人民的「心聯通」。在此背景下,香港作為國家與世界橋接的關鍵節點,正面臨角色定位的歷史性轉折。傳統「超級聯繫人」的論述,雖肯定了香港的中介功能,卻未能充分揭示其在破解高質量發展結構性難題中的能動作用。筆者認為,香港必須超越被動的「通道」角色,向主動的「精準賦能者」戰略躍升,通過制度創新與區域協同,將國家宏觀戰略轉化為可行的市場規則與制度選項,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提供「小而美、高附加值」的解決方案。
一、「精準賦能」:概念內涵與戰略必要性
「精準賦能」源於公共管理領域,指通過精細化的目標識別、針對性的資源投入與結果導向的績效評估,以提升治理效能。將此概念引入國際戰略合作,香港的「精準賦能」體現為三個相互關聯的維度:
第一,對象精準:從「漫灌」到「滴灌」。香港需精準識別「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最亟需突破的環節與最具潛力的夥伴,例如受困於西方標準體系但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全球南方」企業、對人民幣避險工具有真實需求的貿易商,以及渴望獲得西方模式外高質量爭端解決服務的主體。
第二,方式精準:從「通道」到「解決方案」。香港需超越提供資金、法律等通用服務的層面,致力於打造融合性的、定制化的「產品包」與「制度包」。例如,不僅是提供融資,而是提供「融合了本土化ESG標準的綠色金融產品」;不僅是提供仲裁服務,而是提供「結合了調解的『東方經驗』爭端解決一攬子方案」。
第三,評估精準:從「投入」到「影響」。對香港貢獻的衡量,應從過去關注吸引了多少資金、處理了多少案件,轉向關注其制度創新是否成功破解了特定合作難題、其提供的方案是否被更廣泛的市場主體所採納,以及是否有效提升了特定領域合作的整體韌性。
二、制度創新與區域協同:雙輪驅動的賦能體系
「精準賦能」的實現,依賴於「制度創新」與「區域協同」的雙輪驅動。二者並非簡單並列,而是構成了一個動態循環:制度創新為區域協同提供實質內容,區域協同則為制度創新提供驗證場景與擴散通道。
制度創新是「精準賦能」的核心動力。 香港的「一國兩制」安排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制度創新,而在此框架下,香港更應在具體領域充當「規則試驗田」。
在金融領域,面對現行國際ESG投資體系的「結構性扭曲」與「綠色洗白」困境,香港正積極構建一套對西方話語體系具有破局意義的本土ESG標準。此創新不僅在環境(E)維度之外,系統性納入「青年就業率」、「保障性住房融資貢獻」等契合「全球南方」發展現實的社會指標,更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ESG數據驗證中心」,從技術層面解構西方標準的「黑箱」操作。此舉實質是爭奪關於「何為負責任投資」的國際話語權。
在科技與數字領域,擬議中的「數據特區」與「監管沙盒」是更具前瞻性的治理創新。其戰略價值在於,在國家「數據安全」與「數據流通」的全球性矛盾中,尋找一條可行的中間道路。通過數據分級分類管理,並在可控環境下與「一帶一路」夥伴測試監管互認,香港能為國家的數字規則銜接提供關鍵的壓力測試經驗。
區域協同是「精準賦能」的格局支撐。 它確保香港的制度創新不會成為空中樓閣,而是通過「向上整合」與「向下扎根」,在更大範圍內驗證和放大其效能。
向內協同,關鍵在於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香港的ESG標準可率先在大灣區試行,其數據治理方案可與內地數據出境管理制度銜接測試。這種 「大灣區先行先試」 模式,為香港的規則創制提供了寶貴的應用場景和優化依據,使其在推向「一帶一路」時更具說服力和可操作性。
向外輻射,香港憑藉其國際信譽,成為連接「全球南方」的「中介平台」。它將經由大灣區實踐檢驗過的、融合了中國智慧與香港經驗的成功方案——無論是發展導向的ESG標準,還是人民幣計價的貿易融資方案——進行推廣和適配。這一定位使香港從單純的「引進來」樞紐,轉變為「中國方案」走向世界的 「精加工車間」與「價值放大器」。
三、實施挑戰與精準破局
宏偉藍圖的落地,必將觸及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香港的「精準賦能」戰略面臨的挑戰具體而尖銳。
政治可行性方面, 制度創新意味著利益重組。例如,推動本土ESG標準會直接觸動與現有國際評級機構關係密切的金融巨頭的利益格局;而設立「數據特區」則對跨部門、跨地域的監管協同提出了極限要求,極易陷入「議而不決」的困境。破局需要特區政府展現高超的政治領導力,構建支持改革的廣泛聯盟,並通過設立高級別專責小組等機制化授權,確保協同效率。
實施成本方面, 構建全域物聯網、支持重大科技攻關等賦能基礎設施均屬資本密集型。在財政壓力背景下,完全依賴政府投入不可持續。必須創新融資模式,積極探索社會效益債券、專項綠色債券、「種子基金+收益反哺」 等工具,引導市場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實現可持續循環。
地緣政治風險方面, 香港的任何深度創新都可能被西方視作挑戰。應對之根本在於堅守法治、專業主義與國際化這一香港立身之本。所有賦能舉措必須經得起國際標準的檢驗,以無可挑剔的程序正義和專業品質,構築應對外部干擾的防火牆。
四、結論:從「香港賦能」到「東亞啟示」
香港的「精準賦能」實踐,其價值超越了服務本地與國家戰略的範疇。它生動演繹了一個中型經濟體在全球化變局中,如何通過制度彈性、精准定位與深度協同來構建影響力,這為日、韓等東北亞國家提供了鏡鑒:不在大國間做零和選擇,而是利用自身優勢成為「規則協調者」與「中性平台」,共同構建「韌性導向」的區域合作新生態。
最終,香港的轉型揭示了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真正的力量不在於規模大小,而在於能否成為解決共同難題的方案提供者與價值創造者。筆者認為這既是香港「一國兩制」實踐的昇華,也是其對構建更具包容性、韌性的全球發展夥伴關係所作出的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