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美國超市,你以為拿起的是「健康酸奶」或「營養堅果棒」,實際上可能正無意間吞下大把糖。
這不是誇張,數據告訴我們:美國人年均吃糖高達52斤,折算下來每天幾乎要吃140克糖,遠超全球多數國家水平。
與此同時,美國成人肥胖率早已突破40%,也就是每5個人裡就有2個受肥胖困擾。
為何美國人會陷入「越甜越愛,越愛越胖」的循環?
走進美國超市,你以為拿起的是「健康酸奶」或「營養堅果棒」,實際上可能正無意間吞下大把糖。
這不是誇張,數據告訴我們:美國人年均吃糖高達52斤,折算下來每天幾乎要吃140克糖,遠超全球多數國家水平。
與此同時,美國成人肥胖率早已突破40%,也就是每5個人裡就有2個受肥胖困擾。
為何美國人會陷入「越甜越愛,越愛越胖」的循環?
首先得怪到食品工業頭上。
這裡的加工食品幾乎「無糖不歡」,除了可樂、蛋糕這類明顯的高糖食物,連番茄醬、沙拉醬,甚至鹹味零食裡都藏著「隱形糖」。
糖又便宜又能讓人上癮,食品公司自然樂於添加,畢竟口感好、回頭客多,利潤也隨之上漲。
再看飲食文化,甜食早已刻進美國人的生活。
小孩生日要吃蛋糕,感恩節少不了南瓜派,聖誕節得有薑餅屋,連早餐穀物、下午點心都離不開糖。
加上快節奏的生活,人們總愛買速食漢堡、冷凍晚餐這類方便食品,而這些幾乎都是高糖重災區。
更現實的是階層差異。
在美國,新鮮蔬果、魚肉等健康食材價格不低,但一大袋薯片、一桶汽水卻很便宜。
對低收入家庭來說,想省錢就只能選高糖高熱量的食物,長此以往,低收入群體的肥胖率遠高於高收入人群。
千萬別以為肥胖只是「身材問題」,它帶來的健康風險可不小。
肥胖會增加心臟病風險,讓血管負擔加重;還可能引發2型糖尿病,導致血糖長期不穩;脂肪肝、高血壓也常與肥胖相伴,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壽命。
如今美國社會也意識到了問題,學校開始限制含糖飲料,超市多了低糖選擇,但想改掉幾十年的習慣並不容易。
畢竟52斤糖與40%肥胖率的背後,藏的不只是「愛吃甜」,更是飲食、產業與社會的復雜糾結。
相關推薦
鎂對心臟健康至關重要,缺乏會增53%心臟病風險。每日需攝300-400毫克,額外100毫克更護心。20種常見食物是補鎂好選擇,可納入日常飲食。
現代城市生活裡,噪音已經世普遍存在的環境污染。呼嘯而過的汽車摁了長長喇叭聲、隔壁大樓大清早就在裝修,電鑽的聲音響徹雲霄…生活中充斥的各式各樣噪音,不僅讓人心浮氣躁,精神耗弱,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城市地區的噪音已經常超過85分貝,這樣的噪音狀態已知會對健康造成潛在的危害。噪音的主要來源包括交通運輸相關(如汽車、火車、飛機)、建築工地施工、以及商業活動的人因和相關支援設備噪音等。中心和工業區域,噪音問題尤其是在繁忙的都市環境裡更為明顯,對居民的生活品質可能產生嚴重的影響。台灣本身的研究顯示,台北市日間有32.80%、夜間有27.69%的居民暴露在超標的交通噪音中。
糖尿病前期不只是血糖稍微升高,而是一場無聲的血管浩劫
秋日柿子雖美味,卻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地雷」。掌握7個食用底線至關重要:忌空腹、控分量、避高碳水搭配、拒柿乾、飯後不立即吃、警惕無症狀高血糖、科學搭配監測,才能安全享受季節滋味,守住健康防線。
哈瑞寶可樂軟糖被驗出大麻成分,家長及兒童食用後出現頭暈、嘔吐等症狀,涉事批次已緊急召回。專家提醒市民立即停用並退貨,購買食品時務必核對批次資訊,確保飲食安全。
TikTok 博主 Christine Connell 疑因男友放屁感染大腸桿菌引發七年鼻竇炎,事件引發網民熱議。醫學專家指摘傳播途徑極不可能,並揭示醫院環境或免疫力低下才是高危因素。
2025 年日本米價暴漲,4 月較去年同期升 98.4%。政府釋出儲備米因農協壟斷成效差,米農收入微薄難維生,更引發盜米事件,暴露農業政策弊端。
「丼」字由中國古字演變為日本國民美食符號,現今在香港融合創新,成為跨文化飲食代表,同時揭示中日漢字及飲食交流的千年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