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結果
「北部都會區」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通過批准,交由科技大學籌辦本港第三間醫學院。政府目標是2028年迎來第一批50名醫科學生。
在香港邁向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北部都會區規劃不僅是土地開發計劃,更是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試金石。要實現這一宏偉藍圖,需建立「立法會議員—區議員—三會成員」三層聯動的治理新格局。參考國際上的多層次治理理論,香港需要建立跨層級的協作機制,通過明確分工、有機協作,將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緊密結合,方能破解北部都會區發展面臨的深層次矛盾。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中,立法工作的協同機制正在不斷完善。筆者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繫點諮詢專家,通過工作實踐深刻體會到"一國兩制"下立法建言工作的系統性與創新性。這種跨越地域、融合專業的協作模式,不僅豐富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內涵,更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筆者主張構建了一個以「國家級複合戰略」為頂層設計,以立法驅動與制度創新為核心手段、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標的、以北部都會區為關鍵試驗田的較宏大發展範式實現。筆者認為在百年變局下,國家與區域的競爭已從傳統的「點狀突破」升維至體系化競爭,未來國家的競爭力源於科技、產業、規則、文化與空間等多個維度的協同演進與系統集成。為此,筆者在國家立法題案中提出了「四維協同」的戰略框架,旨在將潛在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全球競爭優勢。
北部都會區元朗牛潭尾新發展區詳細規劃曝光,以創新科技與高等教育為重心,大學城規模約為港大兩倍,鐵路上蓋商住樓面約 651.8 萬平方呎
關於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本地大學與「專精特新」企業協同發展,共同支撐北部都會區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戰略構想,筆者認為關鍵在於構建一個環環相扣、生生不息的創新生態系統。此系統應以實驗室的原始創新能力為源泉,以大學的人才與基礎研究為根基,以「專精特新」企業的市場洞察與工程化能力為轉化通道,最終在北部都會區實現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
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與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的戰略背景下,香港「北部都會區」正面臨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向制度規則「軟銜接」的歷史性跨越。面對「一國兩制三法域」獨特格局下的制度性摩擦,北都亟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深度融合工信部「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體系,構建跨境產業協同新範式。這不僅關乎香港本地的產業升級,更承載著為國家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提供制度試驗場的重要使命。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必須突破傳統思維,確立其作為「一國兩制」下規則銜接與跨境深度融合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的戰略定位。這一定位需要通過爭取國家授權,獲得在數據跨境、金融開放、人才流動等關鍵領域的制度試驗權,同時對接C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開展貿易便利化、知識產權保護等系統性壓力測試。筆者意為在此基礎上,北部都會區應當強化其雙循環樞紐功能,通過建設離岸貿易中心與跨境供應鏈管理中心,成為聯通國內國際市場的重要戰略節點。
隨著北部都會區從規劃邁向實質建設,如何破解跨境協調、產業發展與制度壁壘等難題,成為香港社會關注的焦點。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成功實踐,為北都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範本。我們認為,北都不應僅是土地開發項目,而必須成為制度創新與治理模式的系統性升級
整份報告不僅回應了當前社會經濟的迫切需求,更在頂層設計中融入了長遠發展的系統思維,體現出政府推動香港邁向更高質量發展的決心與擔當。
近日,路政署宣告北環綫主支綫最遲2034年貫通的目標,與古洞站轉乘樞紐按港鐵進度報告推進的現況,掩蓋不了新界北民生基建的系統性滯後。
新田科技城的再生水系統與馬草壟濕地緩衝區設計,證明香港從不缺技術智慧;但當將軍澳海水化淡廠二期時程迷霧未散,而打鼓嶺焚化爐選址在社區抗爭中僵持,我們必須承認: 燈火通明的家園,不會誕生於部門的公文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