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來自中國的連鎖餐飲店「西貝」的預製菜風波鬧得沸沸揚揚,保質期兩年的西藍花、藏著衛生隱患的後廚被相繼曝光,讓人均百元的消費者直呼「被騙」。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被封「預製菜之王」的日本的餐飲連鎖品牌「薩莉亞」,不僅交出淨利同比暴漲50%的漂亮成績單,還收穫了「它不嫌我窮,我不嫌它預製」的暖心好評。
同是預製菜,為何待遇天差地別?這背後藏著「薩莉亞」半個世紀的經營智慧。
前不久來自中國的連鎖餐飲店「西貝」的預製菜風波鬧得沸沸揚揚,保質期兩年的西藍花、藏著衛生隱患的後廚被相繼曝光,讓人均百元的消費者直呼「被騙」。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被封「預製菜之王」的日本的餐飲連鎖品牌「薩莉亞」,不僅交出淨利同比暴漲50%的漂亮成績單,還收穫了「它不嫌我窮,我不嫌它預製」的暖心好評。
同是預製菜,為何待遇天差地別?這背後藏著「薩莉亞」半個世紀的經營智慧。
時間拉回1967年,25歲的正垣泰彥在日本千葉縣開了家意大利小酒館,初期因定價太高門可羅雀,直到把意面降到150-200日元,才迎來客流爆發。
這讓他堅信「便宜的價格才是王道」,更開啟了對預製菜模式的探索。
畢竟傳統現做不僅人工成本高達30%,連口味都難以統一,根本撐不起低價策略。
於是「薩莉亞」大膽改革:把菜品前期處理搬到中央廚房,門店只負責簡單加熱裝盤,還制定了「擦桌子左右各4遍」的標準流程,從細節裡擠出成本。
更難得的是,它從不隱瞞預製屬性,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主動標註菜品製作流程,這種坦誠在日後的爭議中成為了信任基石。
2003年登陸中國後,「薩莉亞」更是把「低價密碼」玩到極致。
起初對標必勝客定價18元的意面無人問津,直到發現中國消費者習慣用3-5元的瓶裝飲料做參考,立刻將意面降至9-12元,搭配8元無限續杯的飲料,瞬間引爆市場。
與此同時,廣州中央廚房投產,打造出「無明火、無菜刀」的20平米迷你後廚,人力成本僅為同行的三分之一,新人培訓100小時就能上崗。
「薩莉亞」的「省錢術」可謂無孔不入:門店選在商場角落或地下室,租金占比僅13%;與河南、山東的番茄基地定製品種,從澳大利亞直采牛肉,省去中間環節;連沙拉醬都專門定製免搖包裝,就為節省3秒的操作時間。
畢竟在這裡,1秒就等於0.22日元的利潤。
這種全鏈條的效率革命,讓它在通脹中依舊保持低價,1979年賣380日元的瑪格麗特披薩,如今僅售400日元,購買力反而提升了。
更聰明的是,「薩莉亞」把預製菜與消費場景精准綁定:給學生黨準備14元意面套餐,為上班族設計30元小資焗飯,替家庭客群打造標準化披薩。
統一的價格和口味,在不確定的時代帶來了確定的溫暖,也讓它超越了餐廳的屬性。
網友們的分享滿是溫情:「學生時代湊錢吃薩莉亞是周末的盼頭」「帶孩子來吃,發現自己小時候愛的蝸牛他也喜歡」。
面對預製菜爭議,「薩莉亞」不僅不躲,反而推出零售業務,把經典菜品做成預製包賣給消費者。
這種「打明牌」的膽量,來自對品質的自信,更來自對消費者的尊重。
如今它在中國已有約500家門店,還計劃擴張到1000家。
「薩莉亞」的成功告訴我們,預製菜從來不是原罪,欺瞞才是。當價格匹配價值,坦誠對得起信任,自然能收穫消費者的青睞。
這或許就是這家老字號穿越周期的秘訣,也是給整個餐飲行業最寶貴的啟示。
相關推薦
日本千葉縣 4 頭抹香鯨集體擱淺,一天後堪察加半島發生強震引熱議,專家稱兩者無直接證據關聯,並介紹抹香鯨特性與救助知識。
哈瑞寶可樂軟糖被驗出大麻成分,家長及兒童食用後出現頭暈、嘔吐等症狀,涉事批次已緊急召回。專家提醒市民立即停用並退貨,購買食品時務必核對批次資訊,確保飲食安全。
TikTok 博主 Christine Connell 疑因男友放屁感染大腸桿菌引發七年鼻竇炎,事件引發網民熱議。醫學專家指摘傳播途徑極不可能,並揭示醫院環境或免疫力低下才是高危因素。
2025 年日本米價暴漲,4 月較去年同期升 98.4%。政府釋出儲備米因農協壟斷成效差,米農收入微薄難維生,更引發盜米事件,暴露農業政策弊端。
「丼」字由中國古字演變為日本國民美食符號,現今在香港融合創新,成為跨文化飲食代表,同時揭示中日漢字及飲食交流的千年軌跡。
泰國烏隆他尼府一隻拉布拉多與金毛混血犬 Latte,誤將土製炸彈當作玩具叼回家,幸獲軍人主人及時發現。專家提醒養寵家庭須加強物品檢查,避免類似悲劇發生。
德國男子馬庫斯・漢塞爾透過收養及聯姻偽裝成「霍亨索倫親王」,混入英德王室圈,與真親王展開法律戰。事件揭露貴族頭銜背後的法律漏洞,網民譏諷「花錢買戲碼」。
一段 4 歲男童在曼谷橋下抽煙的影片引發軒然大波。調查發現其家庭深陷貧困,父母無力撫養。事件暴露泰國社會福利漏洞,呼籲加強兒童保護與貧窮紓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