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結果
「脂肪」
腦梗源頭第一名非肥肉,而是精緻碳水等日常飲食習慣。每天攝入超250克精緻碳水,腦梗風險高30%,高鹽、高糖、反式脂肪也傷血管。控飲食、多蔬果、保飲水、常運動可降風險。
今年下雪仍有熊闖市襲人,因山毛櫸堅果歉收熊無食可覓。東北獵師剝開150公分巨熊毛皮,驚見其脂肪層僅4、5公分,營養不良難冬眠,背後是生態失衡的無奈與憂慮。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追蹤 12 萬人 20 餘年,發現每天半匙橄欖油(約 7 克)可助減重,換掉其他油也能少胖。其源自地中海,冷壓製作,楊世煒也分享選購保存要點。
國外網站以25美元1瓶銷售且採取限量供應的鯨魚奶,直接飲用時,口感宛如半融化的黃油摻雜生魚肉,既腥且膩,經過減脂處理後則可供人類飲用。其脂肪含量為40%至60%、蛋白質含量10.9%,且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因擠奶難度高、難以馴化而供應稀缺,建議將其留給鯨寶寶。
中國人鐘愛的豬油,在國外卻備受冷遇。原因包括國外部分豬肉煉油易產生異味、飲食偏好與宗教禁忌,以及對其飽和脂肪酸含量的健康顧慮。這份承載中國千年飲食記憶的食材,雖如今消費量下降,卻仍是許多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美味。
從中國人早餐選擇切入,對比牛奶與豆漿的補鈣、蛋白質、脂肪等營養差異,給出不同人群選購建議,提醒避開飲用誤區,並建議兩者搭配飲用,以達成營養均衡。
開封後的發酵類、高蛋白、高脂肪及半黏稠類調料,若未放冰箱,易因微生物繁殖、脂肪氧化等變質,可能引發腸胃炎、食物中毒等問題,對腸胃、肝臟造成負擔,記得開封後及時冷藏以保健康。
年輕人愛喝奶茶,其源於中國西藏,經絲綢之路傳至印度、西方,近代改良出珍珠奶茶。但現今奶茶有糖超標、含高咖啡因、用奶精代真奶「三宗罪」,需選無糖真奶款,逐步戒斷保健康。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努力節食一個月,體重減了3公斤,卻沒過多久就全回來,甚至更重?許多人以為是自己「意志力不夠」,但真相卻是方法錯了。因為你減掉的不只是脂肪,還包括了身體最重要的「代謝引擎」──肌肉。 這也是為什麼醫界近年不斷強調:減重不該只看體重,而是要同時「減脂肪、增肌肉」,這才是真正長久不復胖的健康之道。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都市裡繁忙的腳步,速食與外賣充斥,加上同儕壓力,許多人由於對健康形象的誤解,可能只會過度關注體重和體型,而忽略了體內脂肪的分布。特別是內臟脂肪,也就是脂肪儲存在腹腔裡,圍繞著主要器官,如肝臟、腎臟和胰臟的四周。即使體型外觀正常,內臟脂肪過度囤積,仍可能對健康構成重大威脅。本文將探討內臟脂肪的疾病生理意涵、成因及相關的徵兆。
不少人以為吃素健康,然茄子、炸豆皮實為「隱形油庫」,吸油量大、熱量高。掌握煮茄子、換清淡豆製品、控油量等技巧,避高油素食,方能讓素食真正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