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明朝才來?四川人的「辣」早有三千年!
提起四川人,大家腦海里總會立刻浮現「無辣不歡」的畫面,甚至默認他們吃辣椒的歷史能跟古蜀文明一樣久遠。
可很少有人知道,我們現在吃的辣椒,直到明代後期才從美洲大陸飄洋過海來到中國。
在四川真正普及開來,更是晚了近百年——這跟四川人「嗜辣」的傳統比起來,簡直像個「後起之秀」。
其實四川人對「辛辣口感」的偏愛,早有三千年淵源。
辣椒明朝才來?四川人的「辣」早有三千年!
提起四川人,大家腦海里總會立刻浮現「無辣不歡」的畫面,甚至默認他們吃辣椒的歷史能跟古蜀文明一樣久遠。
可很少有人知道,我們現在吃的辣椒,直到明代後期才從美洲大陸飄洋過海來到中國。
在四川真正普及開來,更是晚了近百年——這跟四川人「嗜辣」的傳統比起來,簡直像個「後起之秀」。
其實四川人對「辛辣口感」的偏愛,早有三千年淵源。
在辣椒還沒踏上中國土地的時候,古蜀人就已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辣味密碼」:花椒、薑、茱萸這些本土辛香料,早就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里專門寫過蜀人「尚滋味,好辛香」,這里的「辛香」可不是指辣椒,而是花椒這類能帶來強烈味覺刺激的調料。
那會兒蜀地人煮肉、燉菜,都愛撒把花椒,既去腥又提味,這種對「辣感」的追求,早就刻進了四川人的飲食基因里。
辣椒剛傳入中國時,命運還挺「特別」。
它先以觀賞植物的身份亮相,紅彤彤的果實掛在枝頭,成了庭院里的點綴,沒人想到這東西能吃。
後來有人大膽嘗試,才發現它的辛辣竟如此過癮。
辣椒在國內的傳播也分了「南北兩路」:北方從山東傳入,被稱作「秦椒」,慢慢傳到華北、西北.
南方則從浙江沿海出發,經江西傳到湖南、貴州,最後才進入四川。
四川盆地的辣椒來源更「多元」,既有北方來的「秦椒」,也有從湘黔過來的「海椒」,算是集了南北辣椒的「優點」。
真正讓辣椒在四川「站穩腳跟」的,是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潮。
大批來自湖南、貴州的移民帶著家鄉的辣椒種子和食用習慣來到四川,而辣椒的「優點」在蜀地瞬間凸顯。
它適應性強,不管是山地還是平原都能種,產量還高;四川日照少、冬天濕冷,吃口辣能渾身發熱,驅寒祛濕。
對當時的貧苦農民來說,辣椒更是「省錢又下飯」的好東西,一句「辣子是咱窮漢子的肉」,道盡了辣椒在底層生活里的重要性。
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大邑縣志》里,第一次留下了四川關於辣椒的記載,寫著「秦椒又名海椒」,這算是辣椒在四川「有身份」的開始。
到了清末,四川人已經徹底離不開辣椒了,徐心余在《蜀遊聞見錄》里就寫:「惟川人食椒,須擇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辣不可」,連選辣椒都要挑最辣的,可見「嗜辣」程度。
更絕的是,四川人還把外來的辣椒和本土的花椒「強強聯合」,造出了獨一無二的「麻辣」風味——麻得夠勁、辣得過癮,成了川菜最鮮明的標籤。
就連被譽為「川菜之魂」的郫縣豆瓣醬,也以辣椒為主要原料,相傳還是清初入川的福建移民所創,這背後,正是辣椒與四川飲食文化的深度融合。
如今提起川菜,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辣」,可很少有人知道,這股辣味里,既有三千年「尚辛香」的傳統根基,也藏著辣椒從「觀賞植物」到「餐桌主角」的有趣故事。
這大概就是四川飲食文化最迷人的地方吧。
相關推薦
超強颱風「樺加沙」逼近廣東,市民囤糧掃空超市青菜糧油,盒馬生鮮超市榴槤大福與辣椒卻剩餘,網友調侃榴槤大福是「颱風嚴選最難吃甜品」,客服稱因庫存足將調配方。
哈瑞寶可樂軟糖被驗出大麻成分,家長及兒童食用後出現頭暈、嘔吐等症狀,涉事批次已緊急召回。專家提醒市民立即停用並退貨,購買食品時務必核對批次資訊,確保飲食安全。
TikTok 博主 Christine Connell 疑因男友放屁感染大腸桿菌引發七年鼻竇炎,事件引發網民熱議。醫學專家指摘傳播途徑極不可能,並揭示醫院環境或免疫力低下才是高危因素。
2025 年日本米價暴漲,4 月較去年同期升 98.4%。政府釋出儲備米因農協壟斷成效差,米農收入微薄難維生,更引發盜米事件,暴露農業政策弊端。
「丼」字由中國古字演變為日本國民美食符號,現今在香港融合創新,成為跨文化飲食代表,同時揭示中日漢字及飲食交流的千年軌跡。
泰國烏隆他尼府一隻拉布拉多與金毛混血犬 Latte,誤將土製炸彈當作玩具叼回家,幸獲軍人主人及時發現。專家提醒養寵家庭須加強物品檢查,避免類似悲劇發生。
德國男子馬庫斯・漢塞爾透過收養及聯姻偽裝成「霍亨索倫親王」,混入英德王室圈,與真親王展開法律戰。事件揭露貴族頭銜背後的法律漏洞,網民譏諷「花錢買戲碼」。
一段 4 歲男童在曼谷橋下抽煙的影片引發軒然大波。調查發現其家庭深陷貧困,父母無力撫養。事件暴露泰國社會福利漏洞,呼籲加強兒童保護與貧窮紓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