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跨境流動優化:四大建議構建宜居宜業人才共同體

avatar

陳湘洳

金融界
會計界
作者:

陳湘洳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正從「硬件聯通」邁向「心靈相通」的深度融合階段。人才作為創新的第一資源,其雙向順暢流動與深度融合,是釋放大灣區「基礎科研 + 產業應用」協同潛力的核心抓手。依托國家戰略支持與粵港兩地現有政策基礎,香港人才北上探索市場、內地人才南下對接國際體系的意願持續高漲。

本建議書旨在系統性優化人才跨境工作生活的「軟環境」,將「流動中的適配需求」轉化為「融合發展的支點」,共同構建「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的大灣區人才共同體,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注入持久動力。

現狀與共識:機遇下的「成長型優化需求」

首先必須肯定,粵港兩地在人才簽證便利化、科研合作互認、創新創業支持等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為人才跨境流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此前提下,我們關注到,隨著協同深度提升,人才在長期紮根發展過程中,面臨一些系統性的適配問題 —— 這些並非單一主體的不足,而是區域融合進程中「成長型優化需求」。解決這些問題,旨在進一步提升大灣區全球人才吸引力,是兩地共同的發展目標。

  1. 香港人才北上發展的「適配顧慮」
  • 稅務與社保銜接的「信息差」:對內地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社保繳納標準及跨境權益銜接(如養老金、醫保異地結算)的政策細節了解不充分,增加決策顧慮;
  • 生活安居的「配套適配」:子女國際教育學位供給、優質醫療資源對接、住房選擇等問題,直接影響其舉家遷移、長期紮根的意願;
  • 職業發展的「環境適配」:部分專業資格互認覆蓋範圍有待擴大,對內地商業規則、產業生態的陌生感,一定程度上影響專業價值的充分發揮。
  1. 內地人才南下香港工作的「落地門檻」
  • 生活成本的「現實壓力」:香港高昂的住房成本是赴港工作的核心顧慮,直接影響實際生活品質與長期留存意願;
  • 家庭融入的「配套支持」:家屬赴港簽證辦理效率、子女融入本地教育體系、跨文化社交圈構建等,需要更精細化的服務支撐;
  • 職業發展的「路徑適配」:部分行業的職業晉升通道、專業資質銜接等機制仍需完善,助力內地人才更好融入香港職場生態。

核心建議:打造「宜居宜業」的人才共同體支撐體系

本方案立足現有政策基礎,以「試點先行、逐步推廣」為原則,提出四大系統化建議,兼顧可行性與前瞻性:

建議一:共築「大灣區跨境人才一站式服務樞紐」

  • 牽頭機制:由粵港兩地人社、科創部門聯合牽頭,整合現有各類人才服務平台資源,避免重覆建設,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樞紐」;
  • 核心功能:
  1. 政策與權益「清晰化」:開發「跨境稅務社保智能測算工具」,直觀呈現個稅優惠、社保積金跨境銜接規則,配套專業咨詢團隊提供「一對一」答疑;
  2. 安居服務「精準化」:與核心城市優質地產機構、國際學校、三甲醫院建立合作機制,為認證科創人才提供住房租賃優先對接、子女入學咨詢、醫療綠色通道等「打包服務」;
  3. 職業對接「高效化」:搭建大灣區科創人才供需數據庫,聯動兩地高校、科研機構、龍頭企業,提供精準崗位匹配與項目合作對接。

建議二:共推「大灣區人才安居精準支持計劃」

  • 針對香港:由香港政府牽頭、企業配套,設立「內地赴港科創人才住房補貼專項」,對符合條件的內地科研人員、技術骨幹,按學歷、崗位層級提供 1-3 年定額補貼,緩解初期住房壓力;
  • 針對內地:在深圳、廣州、珠海等科創核心城市,規劃建設「港澳人才宜居社區」,配套國際化教育、醫療設施,並簡化港澳人才個稅優惠政策的申報流程,提供「線上申報 + 專人代辦」服務,確保政策紅利直達。

建議三:共建「重點領域職業資格互認與技能提升示範區」

  • 試點突破:聚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金融科技、新材料等大灣區重點產業,由兩地行業協會主導、政府部門支持,成立「專業資格互認聯合委員會」,制定統一的互認標準與清單,率先實現核心崗位資質互認;
  • 技能共建:推出「大灣區聯合繼續教育計劃」,鼓勵兩地高校、科研機構、龍頭企業聯合開發培訓課程,實現學分互認、證書互通,助力人才持續提升適配性技能;
  • 推廣機制:將試點領域的成功經驗,逐步覆制到更多科創相關行業,形成「重點突破、全面覆蓋」的互認格局。
  • 建議四:共育「大灣區青年科創協同實踐生態」
  • 拓展實踐渠道:擴大「粵港青年實習計劃」覆蓋面,新增「科創專項實習崗」,為兩地青年提供在對岸頂尖科研機構、龍頭企業的帶薪實習、項目協作機會,提前熟悉跨區域工作環境;
  • 強化資金支持:由粵港兩地政府共同出資、社會資本參與,設立「大灣區青年科創聯合基金」,重點支持粵港青年聯合創辦的初創企業,提供種子資金、導師輔導、場地支持等「一站式」創業服務;
  • 搭建交流平台:定期舉辦「大灣區青年科創論壇」「跨城創業路演」等活動,促進兩地青年人才、項目、資源的深度對接,從青年階段構建跨境創新網絡。

總結:邁向人心相通的創新共同體

人才的自由流動與深度融合,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創新極核的核心支撐。本建議並非從零起步,而是對現有良好政策基礎的系統化升級、精細化完善。通過構建「服務精準、安居有保障、發展有路徑」的人才共同體支撐體系,既能解決當前人才跨境發展的適配需求,更能向全球傳遞「大灣區是科創熱土、更是安居家園」的強烈信號。

未來,隨著各項措施的落地推廣,必將吸引更多海內外優質人才匯聚大灣區,為區域長遠發展注入最根本、最持久的動力。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香港至烏魯木齊新航線:深化大灣區融合與一帶一路協同發展的里程碑
avatar
陳杰
粵港澳大灣區因應中美貿易長期停擺的深化策略與具體行動方案
avatar
陳承宇
系統性立法驅動: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十年的變革性經濟前景
avatar
陳承宇
立法驅動,港澳共贏:構建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avatar
陳承宇
港車北上10.13起免禁區紙!年慳540元 惠及10萬車主 跨境遊更方便
avatar
藍莓小編
建構「專精特新」跨境生態體系的創新路徑
avatar
陳承宇
港深聯動,空天一體:構築大灣區未來產業新高地
avatar
陳承宇
四維協同,立法驅動:論國家級複合戰略下的大灣區與北部都會區發展新範式
avatar
陳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