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配粥時咬一口流油的鹹鴨蛋,大概是不少人每天暖胃又暖心的平凡小幸福。
但最近有說法傳開,「每天一顆鹹鴨蛋,全因死亡風險可能增加」,這到底是嚇人的噱頭,還是真要當回事?
早餐配粥時咬一口流油的鹹鴨蛋,大概是不少人每天暖胃又暖心的平凡小幸福。
但最近有說法傳開,「每天一顆鹹鴨蛋,全因死亡風險可能增加」,這到底是嚇人的噱頭,還是真要當回事?
其實這事沒辦法一句「是」或「不是」說清楚,得先從鹹鴨蛋本身聊起。
它本來是營養不錯的東西,蛋黃裡有豐富的維生素A、D,蛋白則是好吸收的蛋白質,對補充營養、維持骨骼健康還有點幫助。
可問題就出在「鹹」上。
傳統做法裡,不論是外裹鹽還是浸泡鹽水,都會讓鴨蛋吸滿鹽分,一顆鹹鴨蛋的鹽含量常常達到1.5至2克,這可是每日推薦攝鹽量的一小半了。
長期吃太多鹽,身體才會鬧脾氣。
首先是血壓,鹽裡的鈉會讓血管裡的水分變多,血容量一增,血壓就容易飆上去。
高血壓可不是小事,後面可能跟著心臟病、中風;再說腎臟,它負責排掉多餘的鹽,長期超負荷工作,腎功能可能會受影響。
就連骨頭也會受牽連,多餘的鹽會帶走體內的鈣,時間長了可能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到過,過量食鹽會提高高血壓發生率,間接增加心臟病、中風的可能,這些疾病長期下來,的確會讓死亡風險上升。
但千萬別急著把鹹鴨蛋拉黑!關鍵要看「誰吃」和「怎麼吃」。
如果年輕、身體健康,沒有高血壓、腎病這些基礎病,日常飲食也清淡,偶爾吃一顆根本沒問題。
可要是老年人,或者已經有高血壓、心臟病,那就要管住嘴,千萬別每天都吃。
畢竟死亡風險從來不是單一食物造成的,和整體飲食、運動習慣、遺傳都有關係。
所以啊,愛吃鹹鴨蛋沒錯,重點在「適量」。
只要控制好次數,不讓鹽分超標,就能既享受美味,又不用擔心健康亮紅燈。
相關推薦
近期在媒體上見到某政治人物,以及影劇界人士,因為主動脈擴大的相關疾病,接受了外科手術治療或不幸發生猝死的遺憾。其實主動脈擴大只是一個可見的臨床表徵,可以由很多疾病的病理沿革而發生。這些事件也造成社會大眾接受了媒體的報導,卻沒有獲得足夠的背景知識,不由產生無謂的恐慌,經常到門診詢問相關的問題。
研究顯示適量攝取碳水化合物可降低高血壓風險、提升幸福感,反而不易肥胖;減肥宜早上運動,控血糖選傍晚,傍晚運動還能顯著降低死亡率。
近年來,一種名為「體外反搏治療」(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 Pulsation, EECP)的非侵入性療法,逐漸受到醫學界的關注。尤其對於糖尿病前期、高血壓、動脈硬化及心臟病風險族群,是一種具有潛力的輔助療法。EECP 是一種非侵入性、無須開刀的循環改善療法,它的原理類似於「替心臟做運動」,幫助血管恢復彈性、促進側枝循環(collateral circulation),進而改善血流、降低心臟負擔、修復受損的血管內皮細胞。
鹽攝取過量易引發水腫、血壓升高等問題,零食與調味料中藏有「隱形鹽」。控制攝取量需技巧,完全不攝取亦不健康,聽從身體信號是關鍵。
現代城市生活裡,噪音已經世普遍存在的環境污染。呼嘯而過的汽車摁了長長喇叭聲、隔壁大樓大清早就在裝修,電鑽的聲音響徹雲霄…生活中充斥的各式各樣噪音,不僅讓人心浮氣躁,精神耗弱,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城市地區的噪音已經常超過85分貝,這樣的噪音狀態已知會對健康造成潛在的危害。噪音的主要來源包括交通運輸相關(如汽車、火車、飛機)、建築工地施工、以及商業活動的人因和相關支援設備噪音等。中心和工業區域,噪音問題尤其是在繁忙的都市環境裡更為明顯,對居民的生活品質可能產生嚴重的影響。台灣本身的研究顯示,台北市日間有32.80%、夜間有27.69%的居民暴露在超標的交通噪音中。
根據文獻報告,糖尿病是全世界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與身體如何處理葡萄糖(血糖)有關。全球有將近5億人罹患糖尿病,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而且這一數字還在持續穩定上升中。糖尿病不僅對人的整體健康構成威脅,還會大幅度增加心血管以及腎臟疾病等併發症的風險。因此,及早辨識糖尿病的徵兆至關重要,不在可以實現早期診斷、介入,並且藉由改善生活方式,降低後續健康問題的風險,可以大幅度的改善預後。本文章將探討如何早期發現糖尿病,相關的疾病生理、成因與常見的徵兆。
哈瑞寶可樂軟糖被驗出大麻成分,家長及兒童食用後出現頭暈、嘔吐等症狀,涉事批次已緊急召回。專家提醒市民立即停用並退貨,購買食品時務必核對批次資訊,確保飲食安全。
TikTok 博主 Christine Connell 疑因男友放屁感染大腸桿菌引發七年鼻竇炎,事件引發網民熱議。醫學專家指摘傳播途徑極不可能,並揭示醫院環境或免疫力低下才是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