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聯動,空天一體:構築大灣區未來產業新高地

avatar

陳承宇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陳承宇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在全球競逐太空與低空經濟的戰略窗口期,粵港澳大灣區正面臨重塑產業格局的歷史契機。據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全球低空經濟規模將突破1.5萬億美元,而中國商業航天市場預計將達到2.1萬億元人民幣。在此背景下,香港的"國際航天創新樞紐"規劃與大灣區的"低空經濟規則體系"構想,需從"雙軌並行"升級為"空天一體"的深度融合,以構築難以複製的綜合競爭優勢。

實現這一戰略轉型的核心在於資源整合與體系重構。香港在航天金融、國際仲裁與前沿科研方面的專業能力,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在低空製造、場景應用和市場規模方面的產業優勢,具有天然的互補性。應當通過構建"空天地海"一體化信息網絡,將高空航天活動與低空經濟應用整合為有機生態系統,形成從基礎研發到商業應用的完整價值鏈。

在推進路徑上,需要著力突破四大關鍵領域。基礎設施方面,應推動香港的航天大數據平台與大灣區低空監控網絡系統對接,構建統一的空天數據操作系統。規則創新方面,可借鑒國際經驗,在大灣區設立空天創新監管沙盒,試點空域動態管理、數據跨境流動等創新政策。產業發展方面,要促進航天技術與低空產品的相互賦能,如將航天級新材料應用於eVTOL製造,將低空運行數據用於優化衛星算法。金融支撐方面,可探索建立"香港管理、灣區投資、全球募資"的產業基金模式,為全產業鏈發展提供資本動力。

筆者認為需要正視的是,這一戰略轉型面臨諸多現實挑戰。除了需要突破三地規則差異、數據跨境等制度性障礙外,還要應對技術標準互認、空域管理協調等操作層面的難題,同時需關注城市空中交通的公眾接受度等社會因素。這要求各方以更大的創新勇氣,在中央的統一協調下穩步推進。

為此,筆者建議粵港兩地政府可共同推動編制《粵港澳大灣區空天一體化發展綱要》,明確戰略目標、實施路徑和責任分工。可優先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園區、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條件成熟的區域開展試點,通過示範效應帶動全域發展。同時建立常態化協調機制,及時解決推進過程中的各類問題。

面對全球空天經濟的新賽道,粵港澳大灣區若能成功實現空天一體化發展,不僅將為區域經濟注入新動能,更能在國家參與全球空天治理和規則制定中發揮重要作用。這既是時代賦予大灣區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動"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創新實踐。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香港至烏魯木齊新航線:深化大灣區融合與一帶一路協同發展的里程碑
avatar
陳杰
粵港澳大灣區因應中美貿易長期停擺的深化策略與具體行動方案
avatar
陳承宇
系統性立法驅動: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十年的變革性經濟前景
avatar
陳承宇
立法驅動,港澳共贏:構建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avatar
陳承宇
港車北上10.13起免禁區紙!年慳540元 惠及10萬車主 跨境遊更方便
建構「專精特新」跨境生態體系的創新路徑
avatar
陳承宇
東方幻境:以維港「聲光穹頂」重塑香港低空經濟與文化話語權
avatar
陳承宇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